宜兴地区“两迁”害虫抗药性监测及治理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和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通称为“两迁”害虫,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34°(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广大稻区,它们均有随气流远距离迁飞的习性,是突发性、区域性害虫,同时也是宜兴地区水稻产区常发的重要害虫。它们的危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近10年来,特别是2005年来“两迁”害虫的发生和为害迅速上升,严重地阻碍了水稻的稳产和高产。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水稻两迁害虫最直接、有效和广泛的手段。近年来我国“两迁”害虫防治用药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老品种由于抗药性的产生防效降低,不少新品种被引入用于“两迁”害虫的化学防治,但宜兴地区“两迁”害虫的抗药性状况知之较少。由于长期使用,稻纵卷叶螟对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药剂的抗药性越来越高,褐飞虱对吡虫啉已产生极高水平抗性,个别地方甚至导致防治失效。原来在水稻上一直使用的5种有机磷类高毒农药也已于2007年1月1日起被全面禁止使用。因此,在防治“两迁”害虫方面,迫切需要寻找理想的药剂品种,来替代被禁用的高毒药剂以及替代或轮换“两迁”害虫已产生抗性的常用药剂。监测“两迁”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动态是确定科学的抗性治理策略的基础。本研究首次对宜兴地区的“两迁”害虫开展室内抗药性监测,旨在了解和掌握2011-2012年间宜兴地区“两迁”害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并结合“两迁”害虫防治药剂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提出宜兴地区“两迁”害虫的治理对策。2011年-2012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和稻苗浸叶法测定了宜兴地区“两迁”害虫种群对常用几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2年间稻纵卷叶螟对六种常用杀虫剂毒死蜱、甲维盐、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和氟虫双酰胺的抗性水平均处于敏感阶段(RR<3)。2011年和2012年间白背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达到中等水平抗性(RR=12.3-15.9倍);对毒死蜱的抗性达到低至中等水平抗性(RR=4.9-36.9倍):对吡蚜酮的抗性处于低水平抗性(RR=5.0-6.8倍);对吡虫啉的抗性处于敏感至中水平抗性(RR=1.0-11.1倍);对异丙威、噻虫嗪的抗性仍处于敏感阶段(RR<3)。2011年和2012年间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处于高水平抗性(RR=61.5-86.2倍);对吡虫啉的抗性达到极高水平抗性(RR=881.9-1090.5倍);对噻虫嗪的抗性也达到了高水平抗性(RR=42.5-48.0倍);对吡蚜酮的抗性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15.7-33.2倍);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RR=1.1-4.1倍);对毒死蜱的抗性处于敏感至敏感性下降(RR=1.5-4.1倍);对丁烯氟虫腈的抗性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2.9-6.9倍)。2012年开展的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大田药效筛选试验中,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和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最佳,试验药剂处理康宽10ml/667m2和稻腾30ml/667m2药后14天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分别为94.2%、93.8%,保叶效果分别为91.5%、90.6%。与毒死蜱、阿维菌素等常规药剂处理相比,康宽和稻腾田间防效好,持效期长,对环境污染少,对天敌杀伤力小,可以作为稻纵卷叶螟抗性治理的理想药剂。2011年开展的稻飞虱防治药剂大田药效筛选药剂试验中,以试验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g/667m2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4天的防效在85%以上,试验药剂吡蚜酮和烯啶虫胺在常规剂量下防治效果相对次之,药后14天的杀虫防效在75%左右。在目前吡蚜酮用量大、田间防效缓慢下降的情况下,噻虫嗪对稻飞虱田间表现为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且持效期长,可以作为稻飞虱抗性治理的理想药剂。本研究在上述室内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两迁”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首先密切监测两迁害虫抗药性,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生物和物理防控措施,科学合理应用化学农药,并探索新的测报和防治技术,确保本地区“两迁”害虫得到可持续的治理。
其他文献
烟草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种植的十分重要的茄科属经济作物,并且它在现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经常被用作为植物界的模式植物。种质资源作为一个丰富的遗传和变异库变的尤为重要,当前对于烟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培育也有了新的进展。随着当今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测序价格的降低,7个烟草种的全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序并进行了相关的注释。为了进一步地促进烟草的遗传和育种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和山东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