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PMLBCL)是起源于胸腺髓质的特殊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等的特点。多数患者早期临床特征不典型,且发病部位较为隐匿,影像学检测并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测,但病理组织较难获得,发病率低,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漏诊。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依据HE染色镜下表现较难与系统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等进行鉴别诊断,免疫表型除了表达全B细胞以外,还不同程度的表达CD30、BCL-2、BCL-6和CD10。仅凭HE组织形态学及现有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有误诊、漏诊的可能。近年来研究报道,由于PMLBCL的起源细胞不同,CD23、CD200在PMLBCL中阳性率高,而在DLBCL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CD23分子蛋白是位于B淋巴细胞膜表面的标记,具有介导B淋巴细胞活化及分化、处理与呈递抗原等多种功能。研究报道CD23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升高,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达越强,患者的生存预后越差。CD200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糖蛋白,由位于染色体3q12.1上的基因编码。CD200在多种B细胞来源的淋巴造血疾病中表达,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但在系统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基本不表达。鉴于CD23、CD200在PMLBCL和DLBCL中的表达差异,可将其作为鉴别二者的重要标记物,CD200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诊断为PMLBCL、DLBCL组织中CD23、CD200的表达进行检测及分析,并探讨二者在诊断PMLBCL及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旨在明确PMLBCL的诊断要点,寻找更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提高对该病诊断率,以期为判断PMLBCL预后提供理论参考进而规范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1.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经纵隔活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送检及免疫组化确诊的发生在纵隔部位的大B细胞淋巴瘤共33例,28例经纵隔穿刺,4例经纵隔肿物手术切除,1例淋巴结活检;其中诊断为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1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5例;非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0例。2.实验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组中CD23、CD200的蛋白表达,并对上述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于PMLBCL进行辅助鉴别诊断的可能性。3.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定性资料率的分析比较采用行×列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配对四个表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CD23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40.00%、8.00%,3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5,P<0.05),再分别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2.CD200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9%、26.67%、14.00%,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11,P<0.05),组间两两表达率比较中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与非纵隔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CD200、CD23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89%、77.78%,在非纵膈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0%、14.00%,二者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一致性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结论CD23蛋白、CD200蛋白在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中具有较高的表达率,可作为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指标,二者在PMLBCL、DLBCL中的一致性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