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遗址展示在西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1955年的《雅典宪章》到2008年《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的出现,标志着遗址展示理论日渐达成国际共识。中国大遗址是追溯华夏之源、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艺术价值。然而,趋向于遗址“现状价值”还是文献研究的“历史原貌价值”的展示导向诉求博弈仍然存在,大遗址重保护而轻展示,展示方式多为静态展示,展示缺乏历史动态层次性,遗址潜在文化价值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关中地区大遗址环境植物与遗址协调共生的生态设计理论研究(51808427)”2019.01.01—2021.12.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址展示在西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1955年的《雅典宪章》到2008年《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的出现,标志着遗址展示理论日渐达成国际共识。中国大遗址是追溯华夏之源、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科学艺术价值。然而,趋向于遗址“现状价值”还是文献研究的“历史原貌价值”的展示导向诉求博弈仍然存在,大遗址重保护而轻展示,展示方式多为静态展示,展示缺乏历史动态层次性,遗址潜在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由以上诸多问题导致的遗址展示效能差及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都成为当前急需应对的社会时代命题。本文选取我国大遗址中城址类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出发,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借助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及遗产保护经典理论作为支撑,把大遗址中的遗址本体、本体复原再现形象、本体周边环境、人工辅助展示设施、人文场景实物再现及大遗址周边景观风貌等都作为遗址展示中的“景观要素”,探寻大遗址本体及遗址环境展示的景观策略。文章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运用到大遗址保护展示当中,微观层面,把遗址本体展示的时间纵轴转换为遗址空间展示横轴,形成遗址本体的现状价值展示、遗址历史原貌展示、非物质文化要素及叠压的遗产展示相融合的多维综合展示格局。以建筑类遗址本体展示为代表,提出建筑遗址异地复原再现示意展示、建筑遗址异地复原再现展示、建筑原址复原再现示意展示、建筑模拟示意展示等展示模式。宏观层面,景观规划指引下的大遗址整体环境观理念在大遗址展示中的运用能从大遗址展示主题拟定、遗址区功能调整与标识体系构建、重点展示节点控制及遗址环境景观风貌控制给予探讨。同时提出更为宏观的大遗址地景文脉的展示,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分别从城址类大遗址都城选址、规划思想、都城形态、水系格局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展示策略,拓宽了遗址展示的范畴,能更为有效的为公众提供更为详尽的城市信息,增强文化感知,更好地发挥大遗址历史文化传播功能。在此基础上,针对遗址展示效果的判定首次提出“展示效能”这一概念。借助对大遗址使用人群及互动性体验展示方式的研究,选取20个遗址展示景点,从遗址景点的真实性、遗址信息可读性、游客互动体验性、大遗址景观风貌四个方面构建大遗址展示效能评价体系,通过实际调研游客驻足时间对遗址展示景点展示效能评价结果进行初步验证,评价模型的构建对于提升遗址展示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自动驾驶领域主要涉及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技术方面。文章以提高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了解为目的,就智能汽车如何实现自动驾驶和自动驾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期望给同行以参考。
随着人工照明与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健康已成为照明光品质与显示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蓝光危害、节律效应等已逐渐深入人心。视觉与非视觉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照明与显示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寻找多个视觉参数与非视觉参数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光谱分析方法中融入光生物安全;探究显示器的色温、使用者年龄、屏幕贴膜、防蓝光眼镜对蓝光危害与节律效应影响;开发针对照明与显示光健康的传感器与评估方法;尝试将光健康研究拓展至人
搅拌摩擦焊接(Friction stir welding,FSW)已在铝、镁等低熔点金属的连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钢等高熔点金属材料的连接研究则开展相对较少。本文以Q235钢和304不锈钢(SS304)为研究对象,采用FSW实现了Q235同质钢和Q235/SS304异质钢的连接,制备了成形良好、无明显缺陷的焊接接头。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表征了Q235和SS304同质、异质钢FSW接头不同区域
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是胸主动脉壁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它起病隐匿,往往在发生夹层和破裂的时候才被发现,死亡率很高。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药,仅仅通过开放手术或血管内技术进行修复。TAA进展的自然史仍然不能改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旨在了解TAA发展的潜在事件,并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变TAA的病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研究人员已逐步了解动脉瘤形成的分子机制。目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受扰动影响,巷道围岩变形增大,易导致岩爆、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开展受扰动影响的岩石变形特性研究至关重要。文章采用TAW-1000D岩石流变扰动试验仪,对类岩石试件进行三轴蠕变扰动试验,研究不同预静载下扰动荷载对类岩石蠕变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类岩石的极限应变值和长期强度值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施加扰动荷载后的试件应变值会突变,进入扰动区后,突变值增加较为明显;相同围
当前,国内外在高地应力软弱岩层中修建隧道的案例愈来愈多。对深埋软岩隧道而言,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极易产生时效变形;二是在围岩大变形作用下支护结构容易失效。目前的隧道支护设计多是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短期分析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相关隧道的支护设计要求。深埋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由围岩流变引起的变形往往为隧道的主要变形,运用流变力学理论对隧道进行长期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围岩
等离子喷涂方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涂层已被成功用在骨及牙等金属种植体表面,以提高种植体与人体骨组织之间的骨传导性和生物相容性。然而喷涂粉体材料的纯度及结晶度低、涂层的结合强度差依旧是等离子喷涂纳米HA涂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阻碍了该材料在医学临床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以探索高纯、高结晶度纳米HA粉体材料和高结合强度HA涂层的有效制备方法及相应机理为目标开展了
建设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是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深入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设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提和基础是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其关键是构建与之适配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从目前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现状来看,协同创新的合作主体间缺乏协调性、互补性以及协同合作缺乏深度、效度的问题较为普遍。现有研究成果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前期的合作伙伴选择机理以及后期的主体合作关系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