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农民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健康和发展。我国农村现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破坏的修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现行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缺陷有:“大政府主义”、“城市中心主义”、企业的“经济中心主义”、环境非政府组织缺失等,其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也是农村环境管理成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不仅有利于降低环境治理成本,而且有利于治理农村面源污染,还有利于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因此,研究农民环境行为,分析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农民环境行为发生机制,提出激发农民环境行为的基本措施,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环境,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农民行为理论、环境治理理论、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和公民参与理论等,首先探讨了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指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重点,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环境行为和农村环境治理的关系,认为农民环境行为对优化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意义重大。其次,探讨了农民环境行为的内涵、特点和分类,指出农民环境行为根据发生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型环境行为、生活型环境行为和参与型环境行为三种。再次,分析了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因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两种: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主体因素主要指对农民环境行为发生产生直接影响的自身生态素养、生态需求、环境能力等,非主体因素包括间接影响农民行为的政府因素、市场因素、法律因素、组织因素和信息因素等,农民环境行为的发生是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依据影响农民环境行为的因素及作用,构建了推动农民环境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具体包括生态素养生成机制、政府支持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市场引导机制、自组织参与机制和信息公开机制等,然后提出了激发农民环境行为的七个重要措施:第一,发展农村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素养。第二,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态需求。第三,发挥政府的作用,创造农民治理条件。第四,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绿色生产。第五,加快农村立法,保障农民环境参与。第六,健全农村自治组织,推动农民环境行为。第七,完善环境公开制度,让农民易于获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