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不仅是双语活动,而且同时是双文化活动。随着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高速发展,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研究,因为有些对源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译语读者来说却难以理解,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如此。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缩影,鲁迅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鲁迅小说出版后,就有很多翻译者不惜余力地把它们译成外文,向外国读者介绍这些蕴含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作品。 本文结合鲁迅小说的两个英译本,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归化与异化,由文化缺省而引起的翻译问题和对策,以及如何发挥译者的创造性,更加灵活地传递文化信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信息的传递进行了阐述,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首先,任何翻译者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归化与异化的问题。长期以来,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一个争论的焦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入手,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分析了两个英译本各自的译者采取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不同动机和可接受性。文章引用了大量的例子,通过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在特定的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情况下,归化与异化都有其合理性,不应片面地强调一方的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归化与异化的运用并不是随机和任意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最后,这两种策略在翻译过程中通常结合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是归化还是异化,成功的译文通常是两种策略相结合的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对归化与异化这一翻译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就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对归化与异化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孰优孰劣,是绝对的归化还是绝对的异化,从而使我们在翻译中对这两种策略的运用可以更贴切,更符合实际。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就不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化缺省”是交际过程当中的普遍现象。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已有知识,解读某一文化信息。但到了翻译文本,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情况就没有那么简单。在“文化缺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后,作者分析了两个版本中因“文化缺省”而所引起的翻译问题,即欠额翻译、过度翻译和误译。这些问题有的是原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里找不到对应词而造成的,有些是由于作者的误解而造成的。学者们对欠额翻译和过度翻译的看法也使我们意识到,不能简单地界定由文化缺省而引起的翻译中的问题,而应深入分析个例,加以诊断,给与改进。文化缺省在翻译中并非是无法解决的,译者可以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方法,如音译法、注释法、释意法、替代法和图示法,弥补一种文化存另一种文化中空缺,有效传递原语文化信息。对文化信息翻译的评判也小能简单地从原文文化意像的丢失或保留出发,而应结合两种文化的实际,灵活处理,客观评价。文化对翻译的约束作用也并非都是消极的。通过发挥创造性,译者可以更加灵活地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对于创造性翻译,不同的学者和翻译家有不同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写理论、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创造性进行了剖析,使人们对之一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存鲁迅小说的这两个版本中,译者根据自身经验和目的语文化特点,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造,如模仿、类比、审美调整和押运,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更能为读者接受。从中我们也看出,创造性翻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行为,它不仅是译者知识的积累,也是人生经历和审美水平的综合应用。最后应当指出的是,创造性翻译并不是随机的行为。不恰当的创造性翻译会加深文化误解,从而不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其他文献
公益海报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海报,对于传播正能量、唤醒社会道德和良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抗震救灾公益海报在号召人民参与救灾、给灾区人民精神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作出诸如《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这样的25部完整长篇戏剧,大
当今隐喻已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及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黑暗的心》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创作的优秀中篇小说,是康拉德丛林小说中最为著名的一部(侯维瑞,1985:137)。这部小说以康拉德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小说中
期刊
以往对文学翻译的讨论,往往只限于原作到译作的转换,偏重于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却很少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度和译文读者的接受情况。尽管纽·马克、奈达、茅盾、巴金、林语堂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