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活垃圾产生量的与日俱增,大量可回收资源的浪费,使得垃圾的处理处置成为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如今传统的混合收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对于垃圾的有效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垃圾分类工作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普通居民对分类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上,与成人相比,中小学生群体不仅分类效果好,同时其分类行为能影响身边的人,应成为垃圾分类先锋队。鉴于此,本文研究了中小学生群体特征,分析了其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发现中小学生由于其社会属性、心理特征和所处周边环境等原因,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并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小学生分类意识,确定分类试点学校;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出最佳分类方案;按照四分法分类方案,在两个学校进行分类试点试验;根据试点试验结果,论证中小学生分类的可行性;研究中小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其分类行为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在长沙市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分类态度良好,86.51%的中小学生愿意支持垃圾分类收集,与成人相比,中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更高,能正确辨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标志,并会在家中将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试点试验结果表明,学校垃圾中可回收物比例最高,学校分类正确率(85.64%)远大于居民区分类正确率(61.36%),学校混杂率(12.26%)远小于居民区(32.09%),分类效果好。中小学生环保意识强,分类热情高,若在该群体成功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不仅可以影响身边的老师、同学,还能够通过“小手拉大手”、“小嘴说大事”等活动带动家庭成员乃至全社会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