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用纳米银抗菌凝胶控制大鼠皮肤深II°烧伤创面感染的情况下,观察肝素对烧伤创面的愈合作用,用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的表达和胶原纤维的改变来判断创面愈合中细胞增殖、角质形成细胞形成、胶原纤维分泌,探讨肝素对烧伤创面愈合作用的病理生理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方法SD大鼠66只,体重为190±10 g,常规饲养于温度20~25℃、湿度50%左右、紫外线消毒后的房间。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判定组,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肝素组和联合用药组7组,各组背部近尾侧皮肤脱毛,后6组大鼠将脱毛皮肤紧贴水持续沸腾的烧瓶口(直径2 cm)5 s制作烧伤模型。模型组大鼠烧伤创面暴露,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肝素组和联合用药组均用无菌纱布覆盖,纳米银组、肝素组和联合用药组还分别用肝素钠、纳米银抗菌凝胶1 ml和二者涂抹于创面。每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创面情况,直至取材时。正常组、模型判定组在制模1 d后取材,其余5组分别在第4 d、14 d、21 d和愈合时取材,每组每时段取材3只。切取组织为沿着烧伤创面边缘扩展5毫米,包括皮肤和部分深部肌。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包埋面是带有创伤边缘的烧伤中心,切厚6-7μm。经HE、天狼星红、PCNA和KGF免疫组化染色,用胶原容积分数、PCNA和KGF阳性细胞率进行半定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深II°烧伤模型的判定烧伤区域皮肤变薄,表皮坏死,成岛状残留;损伤表皮、部分真皮和真皮中的皮肤附属器,提示大鼠深II°度烧伤模型建立成功。2.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对深ii°烧伤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烧伤大鼠100%存活,精神、饮食和大小便未发现异常。伤后14d,联合用药组体重明显重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和肝素组(p<0.01),肝素组和纳米银组高于模型组(p<0.05),并直至愈合。3.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对大鼠深Ⅱ°烧伤创面的影响各组大鼠深ii°烧伤创面均未发现感染,创面逐步愈合,基本愈合的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联合用药组、肝素组、纳米银组和无菌包扎组、模型组(p<0.05)。4.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对大鼠烧伤创面的组织病理学影响各组大鼠创面随着时间推移,渗出减少,表皮及其附属器、真皮都在修复。联合用药组4d时炎症反应较轻,21d时修复接近正常组结构,愈合时皮肤附属器出现。5.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对大鼠烧伤创面的胶原纤维影响联合用药组的胶原纤维量4d时低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和肝素组(p<0.05),14d低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p<0.05),和肝素组无差异;21d和愈合时各组无明显差异。在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量变化由小到大依次是:联合用药组、肝素组、纳米银组、无菌包扎组、模型组。6.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对大鼠烧伤表皮kgf的影响联合用药组kgf的表达,4d时高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和肝素组,肝素组高于模型组(p<0.01);14d时,联合用药组高于模型组(p<0.05);在21d和愈合时,接近正常组。7.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对大鼠烧伤创面细胞增殖的影响联合用药组的表皮细胞pcna阳性率,4d时与肝素组、纳米银组、无菌包扎组、模型组相似;14d时明显高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p<0.01),和肝素组无差异;21d时低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p<0.05),和肝素组无差异;愈合时,各组相似,接近正常组。联合用药组的真皮细胞结缔组织pcna阳性率,4d时与肝素组、纳米银组、无菌包扎组、模型组相似;14d时和肝素组一起高于模型组;在21d时联合用药组高于模型组、无菌包扎组、纳米银组、肝素组;在愈合时,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肝素联合纳米银抗菌凝胶促进大鼠皮肤深II°烧伤创面愈合作用优于肝素或纳米银,肝素较纳米银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可能与减缓创面胶原纤维的形成、促进角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诱导创面细胞增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