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ACC氧化酶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及香蕉凝集素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分析

来源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跃变型果实中乙烯生成有两个调节系统。系统Ⅰ建立于正常的营养生长期,负责跃变前果实中低速率的基础乙烯的生成,当乙烯自我激活和受ACC合成酶(ACC synthase,以下简称ACS)或ACC氧化酶(ACC oxidase,以下简称ACO)诱导时,作用于果实成熟和花衰老的系统II就会产生作用。鉴于ACO和ACS在系统I向系统II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本实验室利用酵母单杂交的技术初步筛选到6个香蕉果实特异表达基因ACO1的调控因子。从中选取了TR1,TR14和TR28,用它们的cDNA序列替代PVKH-35S-GUS-pA载体上的GUS基因,构建了三个效应载体PVKH-1, PVKH-14,PVKH-28。与此同时利用香蕉ACO1基因的启动子替代pBI121载体上的35S启动子构建报告载体pBIACO。用农杆菌介导的双载体共转化法将三个效应载体PVKH-1, PVKH-14,PVKH-28分别与报告载体pBIACO共转化香蕉的果实切片,通过检测报告基因GUS的瞬时表达量来分析这三个调控因子的转录调控特性。共转化的实验结果表明这3个调控因子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报告基因的表达,有可能是ACO1启动子的转录调控因子。本实验室已证明MUMADS1基因在采后第20天达到高峰,其发生跃变以及达到高峰的时间都要比乙烯提前,所以我们推测MUMADS1与乙烯的生成及果实成熟有着一定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利用MUMADS1基因分别构建了正义和反义效应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实验研究MUMADS1基因对ACO1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MUMADS1基因反义效应载体与报告载体共转化后报告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正义效应载体与报告载体共转化后报告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通过本研究我们建立了在香蕉果实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双载体共转化法研究转录调控因子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根据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来筛选转录因子,缩短了筛选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另外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已经证明了BanLec基因启动子是一个香蕉果实高效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串联双BanLec基因启动子与GUS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pBIL3)。将BanLec基因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BIL2)及双BanLec基因启动子串联的植物表达载体,分别转化香蕉果实后,分析报告基因的表达。实验证明串连的启动子活性超过单个启动子和35S启动子,且通过ABA诱导实验证明BanLec基因启动子可能存在ABA响应元件。对BanLec基因启动子的功能研究,将为香蕉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基于作物冠层温度进行植株水分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对于促进精确灌溉技术和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麦为对象,基于不同年份、施氮水平和水分处理互作的小麦池栽试验,阐明小麦植株(冠层和叶片)温度指标与水分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不同植株高度、太阳天顶角下的温度指标与水分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准确、简单的温度指标的小麦水分监测模型,为小麦水分精确诊断和农田自动灌溉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
本试验以双低油菜青油 46 号为供试材料,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共设 21个处理,系统地研究了油菜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氮磷钾积累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钾处理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的大小,均表现为高施氮、钾肥处理>中施氮、钾肥处理>低施氮、钾肥处理>对照,不同施磷处理的表现为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无太大影响。不同施肥水平下各器官氮、磷、钾含量表现为高
本研究以“韩国江原”、“吉林特产”、“龙井当地”、“内蒙桔梗”、“太桔一号”、“三成紫花”和“长安白花”等七个不同的桔梗种质资源的两年生花药为外植体,采用常规压片法及测量花蕾长度的方法,研究不同桔梗种质资源间主枝花蕾小孢子发育时期以及同一种质资源内,主枝与侧枝花蕾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差异。通过采用MS和N6基本培养基,分别以6-BA和KT为细胞分裂素、NAA、 IAA和2,4-D为生长素,配制12种不
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创建的黄萎病菌诱导下海岛棉全长cDNA文库为基础,对得到的EST序列,利用COG、KOG、KEGG和GO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聚类分析,对本文库进行筛选分析,筛选抗黄萎病相关基因,为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增加新的基因资源,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奠定基础。经过生物信息学、时空特异性表达分析,筛选出与抗黄萎病相关的基因GbCRK、GbVPE,并克隆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构建GbCRK、GbVP
目前氮肥的过量施用造成我国氮肥利用率仅有30%~3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量的化肥氮通过氨挥发、反硝化、表面径流、渗漏等途径流失,直接导致了地下水污染、江河湖泊的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