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宝贵财富,随着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引起了各国的重视,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内蒙古作为蒙古族聚居地,其雄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早已给这片地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选取了一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蒙古族呼麦,一种以风声、水声为伴奏,以狼声、鹰声为老师形成了独特的喉音发声。我国近些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其中对蒙古族呼麦文化的保护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对呼麦文化的保护,不仅仅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流芳百世,这其中也寄托了我们对先辈们的浓厚的情感。但是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发现了许多的难题和不恰当的做法。这不仅不利于呼麦文化的发扬和保护,甚至还会对其造成二次破坏,如此一来就需要政府在保护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和公共治理作用,为呼麦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管理和组织作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防止无形遗产的发展被二次破坏,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基于此背景,本文以蒙古族呼麦文化为例,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的政府职能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呼麦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历史研究价值。在概念了解基础上,做了一个小范围内的抽样调查统计,从数据上客观分析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另外通过国内外关于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对比分析,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结果,总结概括他们保护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保护中优势和劣势,然后结合呼麦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政府职能的界定、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从而促进内蒙古呼麦文化保护顺利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