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文学研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分支,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幻灭小说”的研究却始终处于一种可待发展的状态。本论文中所用的“幻灭小说”广义上是革命小说的范畴,指的是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以后,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展现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所产生的幻灭和失望情绪的小说,时间上的界定是1927-1930年,以茅盾、叶圣陶等作家此阶段的创作为代表。一般来说研究者把这些作家作品只看作个体现象,或者只是作为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一部分,没有深入的发掘它们与一般的革命小说内在的不同点和独特性。如与同时代的革命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独特之处以及在整体上有些什么特征?在同一个“幻灭”的现象下,这些作家在创作时的心理是否一样?在“幻灭小说”领域内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历史文化现象?“幻灭小说”在问世后的评价是怎么样的?这是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
围绕以上问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幻灭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幻灭小说”的概念最早由黄修己先生提出,但这些作品的研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对七十多年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后,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即还未曾有过专门的整合性的研究出现.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主要研究在“幻灭小说”领域内的历史文化,包括作家创作时的心理动因、思想的探索史等。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在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复杂的思想状态以及他创作《蚀》的心理动因;第三部分分析在叶圣陶笔下倪焕之的改良主义思想是否就是叶圣陶本人的思想?叶圣陶的思想发展史是怎么样的?第四部分通过分析三部“幻灭小说”中都出现过的叙事重复现象,指出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叙事行为的巧合,在对这种重复现象进行叙事学上的分析后,解释出在这种重复现象背后的原因。第五部分总结“幻灭小说”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受到的一些批评,并对这些评价和批评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