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金融海啸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既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有效途径,又为推进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通畅的资金渠道。但是融资平台不断膨胀的负债规模和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不仅制约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给国家财政和金融市场造成了威胁,我国政府自2010年起就开始大力整顿融资平台企业,其风险防控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按照“提问—分析—解决”的研究思路,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针,根据相关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定性定量研究等方法,并结合实例、数据和结构图表,从融资平台企业自身运营、政府监管以及政策环境三方面系统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在“提出问题”部分阐述了两层内容:首先,概述融资平台企业的特点、类型以及运作模式,为财务风险分析进行铺垫;其次,重点介绍融资平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融资现状,由此引出核心“财务风险”。在“分析问题”部分,本文借鉴了财务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思想,分类阐述筹资、现金流、投资以及债务风险的影响和产生机理,在突出企业盈利能力较差、项目收益有限、内部治理混乱、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等内部因素的同时,强调了地方政府盲目引导、违规提供担保、日常监管不利以及国家政策环境改变等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反映了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特殊表现与成因。最后,本文运用财务管理理论和综合模糊评价模型,针对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应的防控策略,并成功构建了风险预警模型。同时,提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中央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管理责任划分并提高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水平。第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融资平台监管力度,提高政府融资市场化水平,并逐步完善融资平台退出机制等风险。第三,融资平台企业必须着力提高运营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财务管理及内控机制加强,同时要开展财务风险测量,为风险预警提供良好基础。第四,要加快完善并推广融资平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集微观财务风险指标与宏观准财政风险于一体的指标体系,利用模型预警有效准确反映风险程度并有效降低风险爆发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