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侧上旋发球,主要运用在第二次发球中,也有学者指出可运用在一发中。网球发球需结合旋转和落点,单一以力量为主的发球并不能给对手产生较大的影响,球员的发球战术目的和意图应当是集力量、速度、旋转和落点于一体。本文旨在分析不同落点(内角、追身和外角)网球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规律,从而为网球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提供理论依据和训练参考。采用两台三维高速摄像机拍摄8名高校二级网球运动员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训练年限为10±1.3年,拍摄频率为200Hz。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视讯解析系统对所采集的发球技术动作获得相关的运动学数据,数字滤波(Fc=10)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归一化处理等。研究结果与建议:(1)抛球引拍阶段:不同落点抛球时的相关指标呈显著性差异,左臂肩关节角速度、右臂肘关节角速度和下肢膝关节角速度呈显著性相关,不同落点发球时站位方式无显著性差异。为提高发球隐蔽性,避免接发球方提前预测出发球落点和类型,建议抛球前的一系列准备动作应当保持一致性。(2)“挠背”阶段:不同落点侧上旋发球技术中“挠背”阶段的各环节角度变量大小随外角-追身-内角依次增加,肌肉拉伸顺序为由下肢向上肢,由近端向远端,发球时根据落点差异合理控制各关节角度变化量,且使发力顺序协调一致,由下至上逐步将力量传递至击球点。(3)挥拍击球阶段:击球时刻不同落点间的击球速度差异性显著,具体表现为从外角向内角:侧旋外>侧旋追>侧旋内内;上旋外外<上旋追<上旋内。不同落点击球时击球角度差异性显著,内角发球时击球角度<追身发球<外角发球,击球点高度与身高的倍数为外角(1.32)、追身(1.25)和内角(1.21),从击球点与左脚尖的位置可以看出由内至外逐渐向右偏移。(4)随挥阶段:随挥阶段控制重心的活动范围,为降低肩关节部位的损伤风险,建议通过躯干和上肢协同收缩。落地后膝关节角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为下一次击球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