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南方女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美国南方小镇为背景,展现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社会边缘人孤独的精神困境是麦卡勒斯小说作品的一贯主题。在《心是孤独的猎手》、《婚礼的成员》、《伤心咖啡馆之歌》等三部小说代表中,人物孤独的精神困境主要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中。纵观麦卡勒斯作品研究,意识形态批判通常不涉及叙述的技巧方面,而早期的形式研究往往忽略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内涵和政治寓意。本文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形式特点与社会内涵相结合,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对话及声音,由此得出结论:人物话语中传达的相互冲突的声音体现了个体个性与社会传统文化价值的对峙,是造成其孤独与精神隔绝的根源。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对麦卡勒斯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第二章聚焦于《心是孤独的猎手》,分析人物独白的对话性与对话的独白性。比夫独白中的对话性所展现的自我身份意识蕴含着其与传统性别规范的对立,而杰克、考普兰德对话的独白性则体现出辛格的物化,并揭示出小说中工人及黑人的意识形态内化是造成人际隔阂与疏离的根源。第三章探析《婚礼的成员》中女主人公弗兰淇与黑人厨娘贝瑞尼斯之间的对话:贝瑞尼斯的话语中包含了南方文化中的传统性别意识,抑制了弗兰淇的个体自由发展;弗兰淇的语言与其身份意识构建联系紧密,她为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作的抗争折射出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话语表达所受到的压迫。第四章着重分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叙述者的双重声音,即口语化声音与文学化声音的结合。口语化声音出自叙述者作为小镇一员的角色,多带有其主观感情色彩,是小镇集体声音的体现;而其文学化声音则出自于叙述者作为民谣歌手这一角色,多呈客观性,超然于该故事,体现出叙述者对业已内化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质疑。最后一章为结论。独白型社会声音承载着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扼制了人物的个性自由发展,而蕴藏在人物话语中的多重社会声音则是对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独白型声音提出的挑战。在独白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压迫个人自由发展的负面结果引发了人们对业已内化的社会规则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