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不断有网络、报纸等媒体报导高中生、中学生乃至小学生发生打架斗殴、甚至伤害、杀人等使用暴力手段进行的犯罪行为。可见,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比率逐年递增,恶性愈演愈烈,已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让人们深刻思考,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了?从宏观上看,未成年人犯罪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就微观而言,未成年人犯罪如不加以遏制,就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成年犯,甚至成为累犯、惯犯等。并且暴力犯罪行为本身具有的当场性及暴力性,给国家、社会、受害人及自身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远比其它类型犯罪更为直接、深刻和难以弥补。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逐渐成长的时期,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辨识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外界各类不良信息的影响,有些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未成年人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但同时,未成年人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被改造,若能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则可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何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有效地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率上升,是实务中的重点和难题。本文从探讨我国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出发,引出研究意义。以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也即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在内部心理和外部刺激的不断作用下逐渐形成一种更倾向于暴力行为的心理结构,并在形成暴力犯罪动机后,外化衍变成为暴力犯罪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及心理机制的概况作了介绍。包括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一些相关研究,以及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及暴力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引出文章的主题。第二部分: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心理结构的形成。这个部分从人的生物因素作用出发,论述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心理过程结构(认知结构、情绪和情感结构、意志结构)及攻击性个性心理结构(人格)的形成,探讨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心理结构形成的不同模式,从而研究未成年人暴力倾向心理结构形成的整个过程。第三部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产生。该部分介绍了未成年人从产生实施暴力犯罪的需要,到转化为暴力犯罪动机,具体论述动机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特点与识别。第四部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外化。这个部分主要是介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在犯罪意志的作用下,从内(心理层面)到外(行为表现)实际发生的过程。通过外化机制对这个过程进行具体的论述。第五部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预防对策及措施。该部分则是文章研究的目的所在,通过三个方面实现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预防和阻断:1、塑造未成年人健全的心理结构预防暴力倾向心理结构的形成;2、遏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动机的形成;3、阻断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外化成暴力犯罪行为。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阐述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的形成及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