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医药治疗痹证的用药特色初探

来源 :云南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系统收集整理云南少数民族治疗痹证的方剂,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治疗痹证的用药和特色规律,为传承保护民族医药宝贵经验提供支持,为开发治疗痹证新药提供支持,为临床探索治疗痹证新方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以及结合Microsoft Excel(2010版)建立“云南民族医药治痹方”数据表,然后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自带的数据挖掘功能对其药物基本信息、使用频数、配伍组合以及证型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傣医治痹方剂中,主治风寒湿痹证与风湿热痹证的方剂最多,其组方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组合最为常见,祛除邪气,消除病因为主要的用药特点,常用药物组合有苏木、地血香,扁担藤、地血香,七叶莲、钩藤、地血香等。1.1治疗关节剧痛症状的常用药物以活血药、清热药及祛风湿药为主,药味以苦、辛、凉、温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青牛胆、旱莲草、姜黄、莪术等,常用药物组合有姜黄、青牛胆,莪术、青牛胆等。1.2治疗关节冷痛症状方剂的主要证型为风寒湿痹证,常用药物以温经散寒药及活血止痛药为主,药味以辛、苦、温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姜黄、生姜、地血香、苏木、红花、辣藤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红花、苏木,生姜、姜黄等。1.3治疗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方剂的主治证型以风湿热痹证为主,常用药物以清热药及祛风湿药为主,药味以苦、凉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青牛胆、姜黄、钩藤、除风草、伸筋藤、车前草等,常用药物组合有姜黄、莪术,姜黄、青牛胆等。1.4治疗关节屈伸不利症状方剂的主治证型以风寒湿痹证为主,常用药物以活血止痛药及温经散寒药为主,药味以苦、辛、温为主,按用药频次主要为姜黄、地血香、生姜、黄姜、钩藤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生姜、姜黄,七叶莲、地血香等。2彝医治痹方中药物以祛风湿药为主,常常配伍活血止痛药,补肝肾、强筋骨药,常用药物组合有牛膝、木瓜,续断、桑寄生、红升麻等。从主治证型来看,彝医治痹方剂中主治风寒湿痹证的方剂最常见,从药味多少来看,彝医治疗痹证多选用小方。其治法主要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法和补益肝肾、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法。3风寒湿痹证为哈尼医痹证治疗中最常见的证型,其所用药物四气总体以温、平、凉为主,五味以苦、辛、甘味为主,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法为哈尼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治法。4白族痹证治疗方药中风寒湿痹证为最常见的证型,其所用药物四气总体以温、平、寒为主,五味以苦、辛、甘味为主,绵萆薢与昆明山海棠药物组合值得借鉴。结论:“内外相因”为云南少数民族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法为云南少数民族治痹方体现的核心治法,酒剂为云南少数民族治疗痹证的最常用剂型,习用小方为云南少数民族治痹方药的共同特点,青牛胆、地血香、莪术、姜黄、昆明山海棠、川乌、草乌、附子、黑骨头、八角枫等常用治痹民族药需重点关注,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外治法值得中医临床参考。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次降雨下,来自坡耕地、荒草地、灌木林地径流小区径流、泥沙中^7Be含量,发现径流中^7Be浓度较小,均值为0.92Bq/L,但次降雨过程由于受径流量的影响,随径流流失的^7Be量较大。
选择黄土高原17a生的侧柏纯林作为对照,对沙棘-侧柏混交林中的侧柏生长、林地土壤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侧柏平均树高比纯林的高25.80%,平均胸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几年,政府着力推进“棚户区”、“旧城”改造,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征地拆迁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国家在宏观方面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有栅快速激波管(FSTB)无冲击加速飞片(或弹丸)的过程,并且分析了西南流体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7月进行的有栅快速激波管加速大质量飞片的实验结果。计算的结果排
WZ 5XX步兵战车是一种装备量大、作战使用环境恶劣、且要对付多种地面及低空目标的装甲步兵战车。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是研制出适应WZ 5XX步兵战车改装要求的小型化火控系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