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肺栓塞是青年人中常见的威胁生命的血管疾病之一,已被证明是青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青年急性肺栓塞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降低漏诊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搜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确诊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32例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诊治情况及预后等信息进行归纳及统计分析,并分别根据超声心动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是否大于40mmHg及是否存在制动因素进行分组,总结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32例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男:女=1:1,年龄中位数为31岁,绝大多数患者均存在明确的危险因素,常见的危险因素:肥胖(31.3%)、外伤/手术史(25.0%)、吸烟史(25.0%)、妊娠/产褥期(25.0%)、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15.6%)。女性前三名危险因素为:妊娠/产褥期、肥胖、免疫性疾病,男性前三名危险因素:吸烟史、外伤/手术史、肥胖;男女性别之间在吸烟史、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个人史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2.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以呼吸困难(81.3%)、胸痛(62.5%)、咳嗽咳痰(43.8%)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具有典型三联征患者仅有6例(18.8%)。血浆D-二聚体升高阳性率达100%,其次为三尖瓣返流(87.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8.8%)。3.急性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肥胖、外伤/手术史、晕厥或黑朦者多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cTNT水平高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NP、cTNT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呈正相关;PaO2、PaCO2水平低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PaCO2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呈负相关;两组间在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4.32例患者中有5例在入院前被误诊为肺部感染,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7例,其中4例死亡,2例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复发肺栓塞。5.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制动因素男性多以下肢骨折或韧带断裂行手术治疗为主,女性以妊娠/产褥期行剖宫产术后为主。有无制动因素两组患者比较,在危险因素中的吸烟史、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个人史、合并病、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缺乏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抗凝疗程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妊娠/产褥期为青年女性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史为青年男性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遗传性因素也是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2.青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被误诊为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是肺栓塞的敏感指标,确诊仍需CT肺动脉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3.BNP、cTNT升高及PaO2、PaCO2下降可提示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成为判断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的参考指标。4.制动因素男性以下肢外伤或手术常见,女性以妊娠/产褥期行剖宫产术后常见;无制动因素者应进一步筛查易栓症,明确有无吸烟史、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个人史及其他合并病。若可逆性危险因素去除,可缩短抗凝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