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隙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多系统症状共同组成的一系列综合征。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将此类蛛网膜下腔出血称之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前,对于此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上仍然主要使用传统的临床分级法,对其转归和预后进行评估和判断,这种临床分级的依据往往仅包含了患者自我陈述的症状和体征,需要医疗人员进行经验性的人为判断,缺乏精确的定量标准,进而产生较大的误差。然而,随着当代医疗科技水平进展,在各类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使用新的体液的生化标记物指标作为患者病情及治疗风险的判断成为了科技发展的前沿。此项研究的目的即为探索依据敏感的体液生化标记物指标:S100β蛋白,肌钙蛋白I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判断依据和预后因素的可行性。为此类病人的临床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更有价值,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选择性的收集了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319人,并依据随机原则,分入实验组(n=177)和验证组(n=142)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记录其临床资料。确立患者入院六个月后的转归情况作为可靠的对比标准即所谓的“金标准”。记录的临床资料包含:患者的入院时的Hunt和Hess分级,国际神经外科医生联盟分级,Fisher分级。并测量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浓度,S100β浓度。使用多元逐步逻辑回归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在验证组中使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95%CI)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估,更好的为临床工作提供病情诊断,评估以及预测疾病预后和外科治疗风险的依据。结果:使用Logestic回归对于各项指标的临床诊断效能评价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浓度(P=0.027<0.05)和S100β蛋白浓度(P=0.004<0.05)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在验证组中均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异的诊断和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显示血清肌钙蛋白I浓度和S100β浓度能更好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进行预测(肌钙蛋白I:AUC=0.662±0.089,P=0.013;S100β:AUC=0.746±0.073,P=0.000)。结论:在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时,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肌钙蛋白I的浓度可以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应用引入了生化指标的临床评分诊断法相对于当前应用的传统的,临床分级法具有更全面,更准确,更可靠的特点。是更具有临床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预后评估方法,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值得在一线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