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留有黄药的浮选废水不仅对周围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其回收利用后还会影响浮选过程的技术指标以及生产的平稳操作。因此,对浮选废水中黄药的有效处理,具有很大的环保和经济意义。本课题是对含浮选药剂废水的生物处理进行的研究,以硫化矿和有色金属浮选中最常用、最为有效的捕收剂—黄原酸盐(分子式为ROCSSMe,简称黄药)为目标降解物。本文首先驯化筛选出在自然条件(pH值为7)下能有效降解黄药的菌株,在对其进行16S rDNA鉴定后,重点对菌株的生理生化及其降解黄药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由此确定了菌株降解黄药的最佳试验条件(pH值,温度,接种量,底物浓度)。最后考查了各菌处理含黄药实际废水的效果。经过的驯化、分离、纯化,最终得到六株能以黄药为唯一碳源的降解菌,分别命名为:X0、X1、X2、X3、X4和X5。通过对各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菌种16S rDNA鉴定,X0菌株为Brev undimonas diminut(缺陷短波单胞菌属),X1和X5为Pseudomonas ae ruqinosa (铜绿假单胞菌属),X2和X3为Methylobacterium(甲基杆菌属),X4为Pseudomonas mendocina(门多萨假单胞菌属)。研究了pH值、温度、接种量和底物浓度等四种因素对六种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及黄药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7,温度为35℃,接种量为10%(体积比),黄药浓度为2 g/L是菌株X0、X1、X4、X5降解黄药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四种菌的对数期都在24-72h内,72h后菌浓度达到最高,分别为1.36×108个/mL、4.42×108个/mL、2.96×108个/mL和1.52×108个/mL。在120h后,黄药降解率分别达到94.25%、99.25%、94.35%和99.25%,同时COD的去除率也分别达到88.1%、97.55%、87.6%和98.93%。而菌株X2和X3虽然能在以黄药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但是对黄药的降解率不高,相同条件下黄药降解率仅为60%左右。研究了六株菌的混合菌群对取自黄药生产场地车间废水(黄药浓度575 mg/L, COD初始值为5996 mg/L)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pH值为7,温度为35℃,接种初始浓度为1×109个/ml,110 r/min振荡培养的条件下,混合菌在24h后对废水中黄药的降解率和COD的去除率就分别达到71.4%、51.5%,144h后对黄药的降解率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39%、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