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对肺癌患者进行术前肺功能检查,分析两者各项指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研究其评价手术适用征及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入住我科需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133例,术前1周及术后3月分别行静态肺功能测定,记录指标: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残气量(RV)、肺总量(TL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75%),将患者分为肺通气功能正常组和肺通气功能功能异常组,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变化情况。术前一周内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CPET)及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记录指标:最大功率(W%)、峰值摄氧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02%P)、公斤摄氧量(VO2/kg)、无氧阈(AT)、氧脉搏(02pulse%P)、呼吸频率(BF)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术后患者入住监护室,分别记录患者麻醉时间(min)、手术方式、输血量(ml)、ICU入住时间(天)、体温(℃)、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胸管留置时间(天)、有无二次插管等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肺炎、长期机械通气、长期氧疗、二次气管插管、肺不张、支气管胸膜瘘、乳糜胸、长期漏气、积脓等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术后肺部并发症组与无肺部并发症组。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检验用成组资料的非配对t检验,采用Roc分析各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与两种试验各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3例肺癌患者中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有41例,发病率为30.8%(41/133),其中肺通气功能正常组中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有23例,发生率为28.4%(23/81),肺通气功能异常组中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有18例,发生率为34.6%(1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通气功能异常组的W%(64%士16%比80%4-18%)、V02%P(54%±-11%比67%±13%)、VO2/kg(15.4±3.6ml比18.9+4.3m1)及O2pulse%P(73%士15%比83%±15%)均显著低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P<0.05),BF(35±8比30±5)、VE/VCO2(33±6比31+5)及VE/VO2(28±3比22+6)显著高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P<0.05),AT(51%±4.1%比55.3%±3.8%)无明显差异(P>0.05)。3.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接受肺叶切除的肺通气功能异常患者术后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平均损失[(11.88+12.94)%比(24.60±11.06)%]小于肺功能正常的患者,其用力呼气流量[(18.14±88.73)%比(-32.31±25.53)%]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non-PPCs组相比,PPCs组VO2%P(57%±13%比66%+11%)、VO2/kg(16±5m1比19±3m1)、AT(46%士13%比54%±11%)、O2pulse%P(72%±17%比83%±15%)、BF(27+8比32±8)及6MWD(443.04±33.9m比515.14±55.7m)均显著低于non-PPCs组(P<0.05)。5.当O2pulse%P<80%时,与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密切相关。6.V02%P<50%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7%,而VO2/kg<15ml·min-1kg-1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当6-MWD<300m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66%、73%,而V02%P<50%时,其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1%、67%,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肺部手术并发症预测时,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80%。结论:1.对于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的肺癌患者,即使其存在严重受限的肺功能,也应仔细筛选,而不应直接将其作为手术禁忌症。2. CPET适用于评价手术适用征及评估术后并发症,运用呼吸机可以更简易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3.V02%P<50%且6MWD<300m时,有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应慎重考虑肺叶切除治疗,且其优于两者单一预测肺部并发症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