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结构、效益研究——以重庆为例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国目前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作为一个渗透产业,随着国民经济从手工业劳动集约型向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过度,各个行业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日益增强。而我国的文化资源自古以来都十分丰富,在政府政策的积极扶持下,全国多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1%,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布局、效益水平的合理性容易受到忽视。  笔者从研究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水平入手,探究可行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引入重庆市文化产业作为实证,为政府、企业和学界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依据。在对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综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义以及分类的研究历程,明确提出了区域性文化产业结构和效益的概念。  主体部分中,笔者通过运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增加值核算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对重庆市文化产业规模、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剖析了重庆市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特征;利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以及若干指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益水平进行了动态分析,揭示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感应度。  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总结:重庆市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发展良好,而且效益水平较高,从增加值上看,占到重庆市GDP的4.72%,具有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潜力,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就业和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  根据结果联系实际,重庆市应当更注重将产业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充分运用本地高校的人才优势,改进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并加强对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的完善,确保数据资料的全面性,便于精确管理。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