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北部湾盆地迈陈凹陷为例,运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实验测试,获取有机地化、流体包裹体、储层物性、地层温度与压力、岩石物理参数等实验数据,在成盆与沉积充填、生烃与供烃范围、能量场与成藏动力、油气运移网络等单因素的动态演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成藏系统的动力学要素,改进研究流程与技术方法。通过把研究对象简化为具有工业聚集规模的油气体,针对油气生—运—聚过程,建立了以生烃数量、成藏动力、运移路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量、能、径”三参数动态研究法(MEP法),通过描述、分析这三个参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动态变化与联系,有机地将油气成藏动力学要素贯穿研究过程,刻画不同时期油气在生-运-聚过程集等环节的动力学状态,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动态演化及划分提供定量依据,并为研究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油源分析表明,流二段、流三段暗色泥岩是本区主力烃源岩。自早渐新世末期(涠三段沉积后)局部烃源成熟生烃,生烃范围逐渐扩大,依据改进的蒙特卡罗法计算结果显示,现今累积生油量1206×106t,累积生气量225.64×109m3。根据势能变化趋势可将研究区细分为5个生烃单元,Ⅰ单元(深凹带)的生烃强度最大。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迈陈凹陷至少存在3期油气充注成藏,对应于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和中新世末,与主生烃期时间一致。在地温场、压力场、流体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藏动力学模型,探讨主成藏期油气成藏动力条件。利用流体包裹体法、古热流值法恢复了古地温梯度,大约6Ma以后,地温梯度增大;压力计算结果显示流二段、流三段顶部存在超压特征,集中在深凹和内坡带,分析认为这与生烃增压有关;流体势分析认为南部断裂带和北部斜坡带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了定量表征不同时期油气成藏动力,本文建立了4种动力学模型(超压驱动动力学模型、侧向连续动力学模型、侧向封闭动力学模型、浮力驱动动力学模型),并给出计算方法;并依次计算了三个主要成藏期油气运移动力条件,为成藏动力学系统边界的划分提供依据。综合运用应力分析、地震预测、沉积相研究、储层物性评价、砂体平面分布研究等技术方法,对油气运移的网络格架进行研究。研究区以应力破裂为主要造缝机制,在主要构造活动期形成的大规模裂缝发育带分布于斜坡中部和南部断裂带,与构造活动期切入成熟烃源岩的断层共同构成油气初次运移的高速通道,可称之“排烃走廊”和“排烃断层”,是油气幕式运移的高效初次排烃路径;在不同时期油源断层、砂体连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内有2种油气运移网络格架,一个是南部边界断裂-扇体型油气运移体系,另一个是斜坡带三角洲-断裂油气运移体系,描述并分析了不同油气运移格架的特征。建立了成藏动力学系统动态划分思路和依据,并对研究区主成藏期成藏动力学系统进行划分研究,指明勘探方向。为区别于传统油气成藏组合、成藏体系或含油气系统,本文以成藏动力学要素的动态演化为依据,以“量、能、径”等为参数,按照细分生烃单元、油气运移通道的网络格架、油气运移的动力与阻力关系、沉积体系与储层分布、圈闭分布等将迈陈凹陷划分为5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对各个系统的生烃单元和生烃量、运移通道网络格架、储集体系、成藏动力和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分析指出,系统Ⅰ、Ⅱ、Ⅳ为油气成藏有利区。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本文以林西矿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项目为背景,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展开了研究。针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差、容易下沉,料浆管道输送需要添加悬浮剂提高矸石颗粒可浮性这一现象,分别建立了球形矸石颗粒和立方体矸石颗粒力学模型,分析了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沉降规律,总结了影响矸石颗粒悬浮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提高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的两种方法,并从理论上推
本文以典型新疆高碱煤为原料,通过化学溶剂萃取的方式定量分析了高碱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先进的X射线和核磁共振原位分析技术,全面深入揭示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原始物化特性。此外运用实验室规模的加压固定床高温热解/气化反应装置来模拟工业鲁奇炉运行过程煤转热转化特性,着重分析了原煤热解及煤焦气化过程中腐蚀性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迁移、释放和界面沉积行为,从而揭示碱性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演变特性;同时还
自从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简称CNT)被日本电镜学家Iijima首次发现以来,因其具有巨大长径比和比表面积的几何结构特点,使其在力学、热学和电学等性能上表现的异常优越,从而迅速成为众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很自然的当作理想增强体而被引入到先进复合材料中,从而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越的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Reinforced Composi
深部煤体的赋存环境具有“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的“三高”特征,同时深部开采中煤岩体还具有强扰动和强时效的工程响应。“三高”特征在采掘活动中显著影响煤体渗透率的变化,而开采扰动形成的采动裂隙能够有效提高煤层渗透率。因此掌握多场耦合影响和开采扰动下深部煤体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对于防治深部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技术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煤体渗透率研究的先进成果主要集中在煤层气抽采方面,其力
镁合金广泛用于汽车行业中,以实现轻量化节约能耗等。在室温下,有限数量的滑移系在镁合金的变形过程中是活跃的。孪生作为另一种对塑性变形有较大贡献的变形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密排六方晶体结构(HCP)的对称性较低,镁合金与钢、铝合金等具有立方晶体结构的金属相比具有较低的延展性。本文利用VPSC模型进一步研究了镁合金的变形行为,包括镁合金的轧制板材、挤压的棒材以及掺有稀土元素的镁合金,并且应用PTR和
在矿业生产过程中,提升机负责运送人员、设备、煤炭和各类物料,是连接地上与地下整个生产系统的重要纽带。制动系统作为提升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机稳定、高效运行的安全保障,在矿业生产系统的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提升机制动系统发生故障,轻则影响生产效率,导致经济损失;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对提升机制动系统进行性能退化评估和故障诊断,保障提升机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无论是从
设计模式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设计的范例,它们帮助设计者将新的设计建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复用以往成功的设计方案。设计模式的应用使得软件系统的开发效率和软件系统的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许多系统的设计文档或者不完整,或者与源代码不完全匹配。对于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构建的软件系统,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即使系统的设计文档完整可用且与源代码完全匹配,这些文档可能并未详细记录设计模式使
岩石动力学包含冲击和爆炸动荷载下的岩石力学响应和断裂机理,亦涉及岩石中裂纹的扩展行为和应力波波动特性,准确测定岩石动态扩展裂纹断裂力学参量对于岩石定向断裂、爆破破岩优化和围岩稳定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室试验,采用应变片法对冲击和爆炸动荷载下的Ⅰ型裂纹动态断裂力学参量进行计算和分析,部分试验辅以动焦散线法对比验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应变片法应用于岩石类材料Ⅰ型裂纹
二维图像文本描述生成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是指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和技术,生成能够描述图像视觉内容的文本语言,涉及了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基于视觉特征的二维图像文本描述生成关键算法研究旨在通过特征提取、特征融合、语言生成等算法和技术,生成完整的、符合语法结构的文本句子,准确地描述出二维图像的视觉内容。二维图像文本描述生成对于场景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的交流过程大多依赖于自然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