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被奉为立功立德立言的典型代表,其心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为除程朱理学之外的最重要的儒家学派。王阳明思想的产生源于明中后期腐化的政治生态、文化上对程朱理学过分功利化的解读、王阳明与娄谅等心学倾向人士的接触、王阳明与道教和佛教的接触以及王阳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龙场悟道解答了王阳明沉思二十几年的问题,是王阳明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点,从此确立了心学的核心主旨,完成了王阳明的“学有三变”。在王阳明的思想中,格物是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学“良知”从纯粹的世界观到个人修身养性的纽带,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格物思想和知行合一在龙场悟道后被大量的讲述,徐爱等早期的弟子都有很多的记述。但王阳明格物工夫其实在与几个心学倾向的人士如娄谅接触后就已经开始实践,而不是程朱的探求外在事物之理的方法。对于王阳明格物思想的研究应在其心学的框架中考察才会显现其格物思想的全部内容。“四句教”是王阳明最后的定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后期讲学中最终确定了“致良知”的宗旨和教法,良知是格物的标准和方向。“良知”有四方面的内容:首先,良知是本体上的世界存在,即儒家常讲的“仁”之体;其次,良知是道德律,是道德自律的依据;再者,“良知良能”,良知具有能动性,表现在其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觉知能力;最后,良知浅显的表现即为百姓所说的“良心”。王阳明讲学后期特别突出良知的地位,以良知为终极归宿,以格物为基本工夫。“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善者则充之,恶者则去之。格物的下手处则是念头上,没有了思想上的意向就不会有相应的行动。王阳明的事功也十分突出。他在考中进士之后仕途顺利,直至刘瑾霸权,被流放至贵州龙场驿,此时他在仕途上走到了人生最低点,但在学术上却开启了巅峰之路。三年驿丞生涯结束后,王阳明在任庐陵知县、考公清吏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巡抚期间政绩表现突出,受到朝廷嘉奖。他在庐陵和南赣的所为经常被当做地方治理的典范。格物以良知为准则,从念头上不断修正。王阳明在探明情况后首先申明赏罚,其次以十家牌法确定组织秩序,举民兵增强自卫能力,然后以南赣乡约和社学为教化的主体,明确指出人的善恶是以念头的善恶为标准的,最后王阳明通过讲学改变人们过于功利化的理解。十家牌法是王阳明在当时条件下对保甲法的改革。南赣乡约较以前的乡约具有心学和政府强制实施的特点。南赣时王阳明对贼寇的战争则是对兵法艺术的诠释。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为其事功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格物”作为哲学走向现实的关键发挥着纽带作用,具有研究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