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温和灸疗法对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为温和灸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证据。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48例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4例患者采用温和灸治疗,对照组24例患者采用气压循环驱动治疗,以4周为一个疗程,每周进行2次治疗。每周测量并记录患肢臂围,患肢自觉肿胀程度和患肢肌力,并在疗程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记录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疲乏评分。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臂围平均值及差值、肿胀感、肌力分级,生活质量评分及疲乏评分。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通过4周的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患肢臂围均较治疗前缩小,组间及组内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臂围分别减小1.13cm和0.61cm,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效应方差分析,从第一次访视开始P<0.05,具有统汁学差异,治疗一周后试验组的疗效开始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肘横纹及肘横纹上1Ocm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在此两点处臂围改善较对照组明显;自觉肿胀感评分组内前后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胀感均较治疗前减轻,组间比较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条目改善具体表现在"疲乏"、"对治疗的态度"、"治疗的副作用"三个方面;患者疲乏感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之间在总体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上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组内前后比较,在"行为"、"情绪"、"感觉","认知"四个维度评分及疲乏总评分上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试验组效果明显。安全性评价上,一例患者因温和灸治疗导致患肢上臂出现潮红、瘙痒皮肤过敏反应。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有效的改善上肢淋巴水肿。温和灸治疗相比气压循环驱动治疗在缩减患肢臂围上更明显;温和灸能使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更快起效,并对上肢淋巴水肿引起的肢体肿胀感缓解更明显;温和灸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多维度减轻患者疲乏感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温和灸疗效确切,操作相对简便、成本低廉,患者接受程度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治疗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