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监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将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股利分配水平相挂钩的分红监管政策,被称作半强制分红政策。我国经济制度背景较为特殊,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少分配现金股利甚至不分配的情况,因此监管部门非常重视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问题。从2004年至2013年,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若干分红监管政策来改善和促进上市公司进行股利分配,从开始的只对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等做出规定,到明确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比例的具体要求,再到“差异化分红”政策,监管政策逐渐地从无实质性约束力演变到监管层关注上市公司具体情况,而非“一刀切”地要求公司进行派现。在2013年的差异化分红政策实施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虽有改善,但一些盈利好、发展成熟的公司仍然做“铁公鸡”,面对监管压力也采取不分红的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这说明了监管政策对于该类型的公司实施效果并不乐观;但差异化分红政策实施后,从宏观层面角度来看现金分红意愿和股利支付水平也会因公司自身成长性和未来投资需求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全文总结并分析了半强制分红政策颁布以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务意义。2004年起半强制分红政策开始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进行分红的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和现金股利支付率甚至已接近于西方成熟市场的水平。尽管如此,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引来众多争议声和质疑声——即该政策是否真的会迫使那些的确有再融资需求但不适宜分红的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再融资资格而去分红,却难以真正约束那些理应分红但无再融资意愿的公司去发放股利,也就是业界一直争议不断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存在‘监管悖论’的局限性”。针对上述背景和问题,本文提出了三个研究命题:第一,半强制分红政策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意愿和派现水平。第二,半强制分红政策会影响上市公司成长性、市场竞争程度和现金股利分配的关系。第三,差异化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研究该政策对处于不同政策颁布时期、所处不同行业竞争环境的上市公司的影响,采用描述性统计、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三种方法进行研究。从实证结果来看,本文研究发现:(1)半强制分红政策颁布当年的当期效应显著提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派现意愿,并且在政策颁布的当年能够显著影响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2)半强制分红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性特征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派现水平,因其高成长性和高竞争性导致有大量现金流需求,从而不得不选择先分红、再融资,增加了融资成本,产生了“监管悖论”。另一方面,对于盈利水平高、发展阶段属成熟期的上市公司而言无需进行外部融资,监管措施对其仅具有“软约束力”。(3)差异化现金分红政策能够改善“一刀切”负面效应:监管部门允许上市公司自身根据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自身经营模式、盈利水平以及是否有重大资金支出安排等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现金分红政策,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成长性、资本支出与现金股利分配呈负相关性,使得发展阶段属成熟期、未来重大资金支出安排越少的公司将面临更强的监管压力,现金股利的发放意愿和支付水平提高,半强制分红政策的“一刀切”效应得以改善。本文的研究贡献体现在:第一,深入考察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在资本市场层面、以及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这一中观层面上受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这对于本文更全面、深入了解半强制分红政策的作用与实施效果有所帮助。第二,提供了半强制分红政策存在“监管悖论”局限性现象的实证结果,有助于本文更准确、合理地评价半强制分红政策的有效性。第三,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和建议对于与股利发放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法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不足在于没能够针对监管政策所带来的持续性影响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也没能更加全面地揭示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所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