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债式并购的应用与绩效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西方国家的企业深受其影响,较多企业因无法偿付高额负债即将破产。反观中国,金融危机带来较小的影响。我国深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将国外先进的技术引入到中国。2016年跨国并购数量、规模达到巅峰,并购的方式愈加多样,承债式并购首次较大规模出现在资本市场。承债式并购诞生于国企改制过程中,2016年的跨国并购,第一次涌现出较多有代表性的承债式并购案例,例如:万达集团并购美国AMC、奥特佳并购空调国际……2018年的债务违约浪潮,国企找准时机,到A股市场买壳,承债式并购第二次集中出现,规模更大。万事开头难,当前者具备承债式并购成功的经验后,后者将开始效仿,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承债式并购。当前承债式并购文献匮乏,为避免后者盲目效仿,本文基于现有并购理论,从动因、要点、绩效方面剖析承债式并购。综合考虑案例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本文选择了两个跨国并购中的承债式并购案例——苏交科并购TA、德尔股份并购CCI,这两个案例在承债式并购中规模较大,并购事件发生时间相近。对两起承债式并购案例做详细分析,探索承债式并购特点、应用的情形及并购绩效。本文研究两起了承债式并购,从并购动因、并购要点、并购绩效三个部分展开研究,丰富承债式并购文献,帮助企业了解承债式并购,试图给予参与并购的企业些许参考。本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为全文奠定基础。首先绪论从研究背景、意义、内容结构、方法及创新之处等指明论点和整体方向。其次,界定本文提及概念,如承债式并购等。再次梳理国内外承债式并购相关文献,由于现有承债式并购文献很少,分析了并购动因、并购绩效的研究成果。最后基于文献,介绍并分析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第4-7章,是本文的主体。抛出两个案例的选取原因和大体情况,然后延用理论分析逻辑,层层递进,分别从并购动因、要点分析、并购绩效逐个击破,对比两个案例分析结果。第三部分,第8章,得出研究结论。总结第二部分分析过程中的结论,指明本文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展望今后承债式并购研究的方向。本文还存有以下不足:其一,所选两起并购案例均发生于2016年,至并购完成经历了约四个月的时间。反应并购后绩效的时间较短,不能反映长期绩效,存在局限性。其二,无论是事件研究法,还是财务指标法,均使用公开可获取的数据,无法保证股价、各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以上不足,需用更长的时间跟踪研究并购绩效。
其他文献
2018年初,在国内国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股市大跌,多家企业遭遇股价爆仓事件,特别是对于存在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而言更是压力巨大,股权质押风险由此暴露在市场和监管者面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控股股东进行高比例的股权质押融资逐渐成为市场常态。然而股权质押融资虽然为控股股东提供了便捷的融资途径有助于缓解资金需求,但是高比例的股权质押如果发生控股股东
<梁启超年谱长编>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两种重要年谱都认为梁启超和胡适的初次见面是在1918年11月23日,这一说法被许多论著沿用.其实,此说有误.1918年底梁启超因参与北
我国政府在耕地向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限制耕地向建设用地盲目流转,但政策执行的效果相当有限.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