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大环境下的"互联网+"给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革新。网络用户亦开始向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型社交性平台转移,有人总结其为"新媒体时代"或"自媒体时代"之滥觞,盖因此类平台不仅可由个人发布信息,还可藉平台推广或用户挖掘而制造"热点""头条"等网络社会话题,引起舆论并产生影响。随着和谐社会理念之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之普遍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已经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之募捐,因其平台的新颖实用和传播的广泛快捷,颇受欢迎而发展迅速;但同时出现的诈捐门、隐私侵权等事件,则折射了实践中网络募捐亟待规制的现实问题。2016年3月通过的我国首部《慈善法》填补了该领域之空白,对慈善活动的规范和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标志着我国正从"感性公益和计划慈善"转向"理性公益和公民慈善"而进入全民慈善阶段,"公民慈善、全民慈善"将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但该法中并无明确的对个人网络募捐之认定与规范的内容。这就给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个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募捐应该如何定性,以及面对侵权时的应对和处理,留下了一个缺口。对此类行为应完全禁止还是定义为个人自救行为任其发展,学界众说纷纭,司法实践中也因无法可依而无例可循。因此该问题是值得立法机构进一步斟酌和纳入完善之考量的。在《慈善法》甫一公布的时候,把传统网络募捐与"互联网+ "时代背景结合之产物——微公益平台视角下的网络募捐行为单独予以分析,是将慈善事业和慈善事业立法与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制度反思。本文用比较研究、理论研究、文献归纳、数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将这个已发展很久却随着科技进步有了新形式、新情况、新问题的点展开论述。本文对现行立法缺位部分进行的研究,是致力于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提升和实际问题解决进一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也是旨在为《慈善法》的完善略尽薄力,希冀于我国慈善事业能进一步持续发展和稳步推进。本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对微公益平台视角下网络募捐法律制度的缺位与完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网络募捐及微公益平台概述。首先,对于网络募捐这一自互联网诞生起就存在行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其予以界定。其次,对"互联网+"时代下引燃的微公益模式进行介绍。再次,引出本文讨论视角的微公益平台的分类思想和概念,最后,对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进行辨析,归纳定义并从法学定位上予以明确。第二部分,对我国网络募捐的法律规定现状进行梳理,以及微公益平台上现有的实际问题进行归类和剖析。第三部分,试图引入域外网络募捐法律规定及相应的对我国启示。由于域外尚无"微公益平台"这一概念,但有类似情形,故首先就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网络募捐法律规制情况做一介绍,随后对以上国家和地区制度中值得借鉴的部分予以总结。第四部分,将对前文总结出的现实问题和域外启示进行结合,力求对症下药,对微公益平台下网络募捐法律提出完善的构想和建议,以弥补法律缺位的现实。我国目前网络募捐在微公益平台上的运用基数较大、应用普遍、前景广阔,而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律规定不能及时跟上时代背景和科技进步。本文的核心内容是确立微公益平台网络募捐的定位和就其法律制度缺位的完善建议。在综合世界科学技术背景及我国经济社会国情的立足点上,以微公益平台这一新型模式为视角对平台下的网络募捐行为进行深入探讨,辅以对域外涉网络平台公益募捐的相关制度进行参考借鉴,不难得出只有从平台、社会公众、监管机构三方面入手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制度,从法律层面上对该类网络募捐予以确认和规范,才能真正使其作为传统慈善事业的有力补充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