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对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2.8mm同轴标准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并更好的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确诊为 II型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微切口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患者30例(30眼);标准切口组:行2.8mm同轴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病例均由同一位超声乳化手术医生完成。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6月随访观察,记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源性散光、房水闪辉及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1.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天、1周各阶段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微切口组高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各阶段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两组术后1周、1个月各时期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切口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手术源性散光:术后1天、1周、1个月各时期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均低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房水闪辉:两组术后1天、3天房闪微切口组明显少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术中术后并发症:微切口组例数少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2.8mm同轴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相比,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术中前房稳定性好,术源性散光小,视功能恢复优于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是安全可行的,且疗效较好。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通过认真观察和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直接及间接CT征象,归纳出不同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的特征和规律,提升将来 CT 检查工作中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目的:脑动静脉畸形是胚胎早期局部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动静脉直接相通,之间缺少毛细血管的先天性血管性疾病。由于供血动脉的血液流入畸形血管团,导致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改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MSA)各亚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其与帕金森病的鉴别。方法:参考Gilman诊断标准,分析了我院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拟诊MSA(probableMSA
目的: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是其主要发病原因,传统的经腹股沟区解剖入路进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被公认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标准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