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有为是我国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在民族危亡最严峻的时刻他勇敢地担当起救国和思想启蒙的重任,在发起政治救国、教育救国、物质救国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道德救国思想。他的道德救国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体以辛亥革命为界。前期康有为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他援西学入儒学望以资产阶级新伦理道德来救国:他深入探讨了道德的起源及其作用;主张道德规定应该重时、重顺,提倡重智、主平等的道德观念;主张去苦求乐的道德标准以及心存仁爱的道德修养。然而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最终陷入了困顿。前期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理论本身就有着自相矛盾与困惑之处,表现在:道德决定论与物质救国论的矛盾,自然人性论与“不忍人之心”的矛盾,平等的伦理观与礼之序的矛盾,理欲观与心存仁爱的矛盾,据乱还是升平——康有为对世事估计的困惑。后期康有为对辛亥革命后的新道德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并倡立孔教望以恢复封建伦理道德来挽救国家危亡。正是康有为自大又自卑的心理原因与当时缺乏伦理变革充分条件的时代原因造成了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的困顿。康有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大又自卑的心理与性格,前期康有为自大的心理占主导,造成了其伦理道德理论的自相矛盾,后期康有为的心理由于政治上的受挫等原因渐趋自卑,正是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了康有为封建伦理思想的回归;当时的时代缺乏伦理变革的充分条件,中西文化冲突激烈,先进知识分子思想难以稳定。西方社会弊端的呈现影响了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学的积极性。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且经济、文化发展不成熟。虽然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陷入了困顿,但仍有着重要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和非常珍贵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