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的司法认定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互联网在金融服务业领域应用愈发广泛,新型支付方式由此应运而生,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手机银行等支付性APP。因其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特点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生事物的诞生也必将伴随着风险和问题。新型支付方式具有自身特有的内涵、以第三方支付为主要类型的表现形式和独立性、便捷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支付方式中的法律关系由双方法律行为演变成了三方法律行为。正是支付方式的创新导致了行为类型的新颖性,使得在对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进行司法认定时遇到了诸多疑难问题。新型支付方式下不同行为类型所引发的新问题,不仅对传统侵财犯罪理论产生了一定冲击,还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评判莫衷一是,主要形成了“盗窃罪”、“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三种观点。罪名的认定应当从行为的差异性出发,第一种类型是关于非法使用他人支付账号的行为,在确定第三方支付性质是信用卡的新型支付方式前提下,探讨智能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完全存在“被骗”的可能。从而认定行为人在实施侵财犯罪时使第三方支付平台陷入错误认识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基于该错误认识实施财产处分行为,导致受害人损失财产,行为人获得财产,由此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更为适宜。第二种类型是关于设置虚假链接侵财行为,根据不同行为方式再将该类型划分为:设置虚假链接方式获取他人支付账号密码行为和设置虚假链接指使受害人实施“自损”行为。前者延续非法使用他人支付账号的定罪逻辑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后者由于受害人受行为人的指使,在缺乏“处分意识”的要素下实施了转移财产行为,理应认定为“盗窃罪”。第三种类型是关于利用二维码侵财的行为,该行为主要通过改变二维码支付渠道的指向完成侵财行为,直接侵犯商家的期待占有权或原占有人的财产权,理应认定为“盗窃罪”。由于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主要作用于网络空间中并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犯罪目的,同时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延展性和信息化等诸多特点导致在对犯罪特殊形态司法认定中存在诸多争议。除预备和中止形态与传统侵财犯罪并无二致外,在犯罪既遂未遂形态上来说,主要有“转移说”、“控制说”、“失控说”、“失控加控制说”、“双重失控说”等观点,在新型支付方式下网络侵财犯罪中不论是从犯罪构成要件出发还是从刑事政策角度考虑,“失控说”更符合网络侵财犯罪的既遂未遂划分标准。在网络侵财犯罪共犯形态的认定中,将“推定的共犯故意”内容纳入到认定范围中,同时采取“主要作用”标准划分主从犯,在网络侵财犯罪中教唆犯的认定上,着眼于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教唆内容和教唆对象四个方面共同把握。在罪数形态上,将冒用行为实施的侵财犯罪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实行数罪并罚,认定其他与支付平台信息和信用卡信息间无事实联系的行为构成牵连犯,从一重罪论处。
其他文献
将单一风险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一个多种风险资产共存的金融市场定价模型框架。模型中的交易者对价格的均值和方差具有不同的预期,且根据交易策略的适应度来选择交易策略
俄语双关辞格有它自身的定义和特点.双关辞格的翻译一向被认为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它的能否准确传达关系着对原文语言风格的保留问题.从其特点出发,探讨了俄语双关辞格翻译的
本文以三平动C形龙门并联机床附加两自由度回转工作台构成的五轴联动机床为研究对象,针对机床运动学以及路径规划相关的刀具补偿算法、插补算法和速度控制算法进行深入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我国大豆(包括菜用大豆)的播种面积将明显增加,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子面积将达到1.4亿亩,这对
魏源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诗集中的山水诗,又占了很大部分,自称"十诗九山水".他的山水诗继承了古代山水诗的传统,又有变化发展.他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芒鞋踏九州"、"我行半天下"
畜禽养殖污染是我国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之一,也是国家“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畜禽养殖废水中COD、NH_4+-N和SS等污染物浓度很高,排入受纳水体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现有处理工艺主要以用厌氧-好氧或厌氧-自然组合工艺为主,对常规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但对高浓度氨氮的去除尚存较大难度。针对该类废水中高浓度氨氮去除难的问题,开发高效、经济的水处理技术势在必行。本
随着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到配电系统中,为改善配电系统电能质量,静态同步补偿器(the 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被证明在电网传输时,在非常有效地提高运营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成像设备自身物理特性的限制,人们通常无法获得理想的清晰图像。由于通过提高成像系统的硬件配置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需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在短时间内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