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20年2月26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达3812家,实现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及监管日益趋严,上市公司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更容易浮出水面,违规事件和违规公司数量连年上升,并于2018年达到峰值。2018年被监管机构通报的违规事件达到1113起,约等于2012—2015年这四年违规事件的总和。违规公司达到622家,约等于2013—2015年这三年违规公司数量的总和。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不仅会损坏企业形象,影响投资者信心,使股价承压,给中小投资者带来直接的投资损失,而且将增加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加大融资难度,影响其后续再融资行为。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探讨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成因和短期股价的影响方面,对违规行为对中长期股价表现的研究则较为少有。在违规经济后果方面,现有研究主要为违规对债务融资的影响,鲜有对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上市公司增发、配股、可转债发行等再融资行为的影响。所以本文旨在对违规行为对上市公司中长期股价和再融资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违规行为对中长期股价和再融资的影响机制,从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文献。本文首先对2016-2019四年间A股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违规总体情况、违规类型、处分方式、处理单位进行违规信息的分类统计分析,从行业特征、规模特征、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公司治理特征进行违规公司特征分类统计分析。然后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分类分组检验的方式研究了违规对短期股价的影响,发现违规对短期股价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同时发现产权性质(Owner)、成立年限(Age)这两个指标对分组检验影响较为显著。接下来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法一一配对出控制变量特征值接近的违规公司与未违规公司,通过违规行为与控制变量构建回归方程,研究了违规行为对中长期股价及再融资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违规对中长期股价在10%的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违规对再融资的影响则更为显著,实证检验发现违规对再融资规模在1%的水平下产生显著影响。将再融资次数作为替代指标,稳健性检验也得到了通过。同时发现,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产权性质和上市年限这四个控制变量对再融资也具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