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课堂生态表现出史无前例的各种可能性与可变性,学生的课堂行为也更为繁杂和多样。我国各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平衡,拥有的教育资源也有所不同,农村教育素来都是教育事业关注的热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应在农村,而处于独特成长环境的农村小学生教育更应被重视。通过场域论研究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丰富了传统研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理论视角,同时对于促进师生良好互动,以及加强学校课堂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也为转化课堂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思路和策略借鉴。本研究运用了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通过对300名农村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总体发生情况以及各方面的不同表现。为了印证和充实调查信息,对所调查学校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课以及部分班级的书法、美术课等16节课进行观察,了解到课堂的整体氛围、教学进程以及师生的言行举动。为了深入地透视课堂问题行为,对14位在职教师进行了访谈,并随机在一到六年级中抽取18名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并在性别、年级、学科、位置和发生时间段等方面呈现出不同;对此进行具体分析,得到各类问题行为都涉及到,但多为轻度问题行为,其中以指向自身的走神、多动,指向他人的随便说话为主要问题行为。运用布迪厄的场域论中的场域、惯习与资本等重要概念对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进行解读,具体来说包括农村教育场域的变化、师生惯习沉潜后的不良循环以及师生间资本与权力的失衡等。通过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场域论解读,从而得到农村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转化策略,包括优化场域环境,形成教育合力;重构惯习机制,激活课堂内循环;建立师生平衡场,塑造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