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导管介导溶栓、经足背静脉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成形等介入腔内技术结合抗凝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作出评价,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疗效比较,选出优势治疗方案,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5年间216例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住院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介入综合治疗+抗凝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抗凝治疗。治疗组中再按溶栓途径不同将分为导管介导溶栓组和经足背静脉溶栓组。随访患者中按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抗凝组、导管介导溶栓组及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比较中远期疗效。全部患者通过测量患肢较健肢周径差评价肿胀消退情况;参考Porter提出的静脉通畅度判定标准,治疗组通过静脉造影及静脉彩超评价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对照组通过静脉彩超评价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联系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下肢一般状况,生活工作情况,深静脉血栓的复发及血栓后综合症(PTS)的发生情况;以Villalta评分表作为PTS诊断和分级的标准,并进行静脉功能障碍(VDS)评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治疗痊愈或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9.4天,出院时治疗组患者的静脉通畅改善率(48.6士24)%显著高于对照组(18.2士17)%;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1),两组患肢消肿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76>0.05)。治疗组中导管介导溶栓组静脉通畅改善率及患肢消肿率经比较,明显优于经足背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38±12)个月,有效随访病例145例,随访率67%,无与VTE相关死亡病例;1例DVT复发;随访患者中诊断PTS23例,PTS发生率为15.8%;对全部随访患者进行VDS评分,平均得分1.28分。随访患者中:导管介导溶栓组患者患肢较健肢周径差、PTS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显著低于单纯抗凝组及经足背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患肢较健肢周径差、PTS发生率及病情严重程度虽低于单纯抗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介导溶栓组及经足背静脉溶栓组VDS评分低于单纯抗凝组,卡方检验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介导溶栓组与经足背静脉溶栓组的VDS评分情况没有显著差别(χ~2=5.722,P>0.05)。住院期共发生出血事件27例,予对症处置后均缓解。无重要脏器出血发生,无失血性休克及死亡病例。3例患者行下肢静脉造影过程中,出现新发PTE,予对症处置后缓解,遂行IVCF置入,术后平稳,无症状再发。无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患者83例,其中临时滤器2例:1例临时滤器术后3周复查发现临时滤器脱落至右心房,透视下行滤器取出,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永久性滤器81例,出院后滤器下方血栓形成3例,经积极抗凝治疗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复查CT28例,无滤器移位、脱落、断裂,IVCF植入后无再发PTE。本研究中2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患者均定期复查,无支架移位、再狭窄发生。随访期间口服华法林抗凝患者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介入腔内技术结合抗凝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综合治疗,通过住院观察及随访评价,总体疗效肯定。导管介导溶栓结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改善患肢静脉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并减轻其症状,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经足背静脉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