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基大块非晶的成分设计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zhin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非晶材料研究的发展,块体非晶正逐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非晶尺寸问题仍然制约着应用的范围。因此研究非晶形成能力和对非晶成分进行优化、设计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对非晶成分设计的研究方法大多根据实验进行经验性的总结,或者从理论上定性的研究,不能将其量化。本文着重定量的研究非晶成分与形成能力关系,从而对非晶合金成分进行优化。 本文首先阐述了可以表征非晶形成能力的各参数,总结了目前设计非晶成分的方法。以便利用这些参数研究非晶形成能力,进而采用BP神经网络和相图法对非晶成分进行设计,并得到较大非晶形成能力的非晶合金成分区间范围。 其次,又详细地介绍了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算法和训练过程。在 BP 神经网络上建立 Zr-Al-Ni-Cu 系非晶合金中各成分含量变化对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的模型。由于过冷液相区△T<,x>和约化玻璃转变温度 T<,rg> 可以表征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将非晶各成分含量作为网络的输入,过冷液相区△T<,x>和约化玻璃转变温度 T<,rg>作为网络输出。得到网络最终训练的参数,学习率η=0.3、动量项系数α=0.5、网络格式为 4 ×8 ×8 ×8 ×2 (每个中间隐层输出神经元均为 8 个)、系统总误差E=0.000972。 通过该模型的预测,研究发现在 Zr-Al-Ni-Cu 系非晶合金中,适当的添加 Zr含量,可使非晶体系具有良好的非晶形成能力,但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非晶的形成能力;Al 含量的不断增加,使非晶形成能力不断下降;体系中 Ni 的百分含量在5.515—21.85at%时其 T<,rg> 值却有降低的趋势,即形成能力下降;适量的增加 Cu 的含量会提高非晶的形成能力,但过少或过多的添加 Cu 都会降低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文献中的已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符合实验结果。而△T<,x>值则不能说明非晶形成能力。在此研究基础上优化了非晶成分,得到具有较大非晶形成能力的成分区间。另外,通过网络的训练发现了加快网络的收敛速度,增加网络学习的效率的一些方法。本文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改变学习率η和动量项系数α的值可以加快网络的收敛。并且增加隐含层的层数也可以加快网络的收敛速度,增加网络的稳定性。 再次,本文还利用相图法对非晶的成分进行了设计。在相图上利用等电子浓度面和等原子尺寸面的交线,得到四元Zr-Cu-Al-Pd系非晶合金的最佳成分线,从而确定出具有最佳非晶形成能力的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区间。沿着这条交线设计Zr-Cu-Al-Pd 系列合金,这为制备 Zr-Cu-Al-Pd 系非晶合金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准一维有机导体(TMTCF)X自发现超导电性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有机导体体系有多种可能的基态:自旋Peierls态、自旋密度波态和电荷密度波态(SDW和C
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低频直流脉冲电源作为微弧氧化电源常用的一种类型,其性能好坏对处理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的直流脉冲电源为了满足微弧氧化功率参数的需
光纤生物传感器相比于传统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防腐蚀、防电磁干扰、体积小、成本低以及可在线检测等优势。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作为一种反射型无源
电离层F区等离子体不规则结构(又称等离子体泡)是低纬度电离层闪烁的主要原因,研究电离层等离子体泡具有很强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气辉成像来观测等离子体泡,可观测较
等离子体物理学会涉及到很多的研究领域。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尘埃等离子体物理,它属于低温等离子体研究范畴,以及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它则属于高温等离子体研究范畴
利用电场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一项采油新技术,电场作用下各种类型孔隙介质的渗流机理是这一新技术领域中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电场作用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