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巴勒斯是“垮掉的一代”文学创始人之一,也是美国文学界备受争议的人物。《红夜之城》是创作于八十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一部哥特小说。巴勒斯在《红夜之城》中塑造了绅士型的瘾君子与同性恋,主张自我控制与管理,追求自由与无政府主义。巴勒斯更在前言中描述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以及1848年革命来表明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原则,旨在建造一个米森船长《条约》下的乌托邦世界。本研究通过后殖民理论、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以及美国意识形态中的阴谋论,描述了《红夜之城》中巴勒斯对自由的追寻。第一,巴勒斯通过摆脱国内政治经济统治,追求边缘人群的自由。瘾君子与同性恋被美国社会定义为他者,并用医学、经济和政治手段剥夺其政治权利对其控制,更将其等同为病毒,隐喻为破坏社会的阴谋者。第二,巴勒斯通过文中人物表达出对“赤色恐怖”的畏惧,认为西北的红光辐射是使得病毒变异的源头,共产党在一定程度上建造了脱离控制的自由社会,但最后也造成了自由的毁灭。第三,巴勒斯在文本中建立了自己意识帝国,一个拥有自由的乌托邦区间,在美苏太空竞赛的背景下,巴勒斯创造了写作中的“空间神话”,力求在写作空间与太空探索中实现自由与永生,更在文中用蒙太奇写作手法来模仿太空旅行,超越空间与时间限制。通过研究文本,本研究发现巴勒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以及东方主义思想。在压抑的美国政治气氛中,巴勒斯表达出了反帝国主义思想以及反苏联意识形态,同时在阴谋论意识中他的东方主义根深蒂固。在建立乌托邦社会过程中,巴勒斯表现出了其霸权思想与红色恐惧,用殖民扩张的方式获得权力与话语权,从而获得自由,最终乌托邦世界的毁灭归结于东方爆竹引发的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