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在国外的译介已有二十多年,他是为数不多的在国内外都获得声誉的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并且成为获外国文学奖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2012年,他的新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在美国兰登书屋出版,得到学者,书评人的大力推荐,登上亚马逊热销书榜单。白亚仁是美国波莫纳大学的汉学教授,跟余华是十几年的朋友,同时也是余华小说《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英文译者。根据詹姆斯·霍姆斯的理论,翻译学科包括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纯翻译学包括理论翻译学和描述翻译学,吉迪恩·图里是描述翻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图里把规范分为三类,即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种规范制约翻译过程的每一步。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余华是鲜有的成功者,本文试图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英文版来探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解释力,用规范理论来描述该书的翻译过程,并尝试解释该书成功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些启示。本文对比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原文和译文;归纳了译者选择原作的文化背景,包括出版社的作用、翻译文学的地位、余华在美国文学界的知名度、译者白亚仁跟余华的私人关系等;总结了美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关于译作的评论。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的整个翻译过程都可以用图里三种规范来描述;译者的翻译策略保持了原作的风格;知名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媒体宣传、读者的态度、余华的影响力和翻译等因素共同促进了该书的在美国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