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往往由于来势凶猛,病情发展急剧,难以被迄今的器官支持治疗所遏制,故死亡率很高。一般认为MOF起源于持续的、难以控制的炎症反应,立足于全身炎症反应的角度,肠道在MOF的发病中不仅是被损伤的靶器官,更是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内外环境稳定和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者。肠粘膜含有丰富的肥大细胞,其活化脱颗粒可释放的大量炎症介质,包括TNF-(、组胺、激肽、趋化因子、前列腺素、白三烯、IL-1、6、8、 IFN-γ等。已知TNF-(在MOF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因子连锁反应中起核心作用。因此肠粘膜肥大细胞 (Intestinal mucosal mast cells, IMMC) 活化可能参与了MOF的发生。胃肠道粘膜的神经细胞与神经介质、内分泌细胞与多肽分子、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都是机体中数量最集中的部位。胃肠多肽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重要调节因子。已有的少量研究表明,胃肠多肽如P物质(substance P, 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肠血管活性多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对肠粘膜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这些胃肠多肽对IMMC活性的调节目前国内、外研究不多。由于IMMC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很困难,因此,目前较多采用新鲜分离的IMMC进行体外研究。根据文献报道的IMMC的分离方法,所获细胞中IMMC纯度仅30%左右。因此,提高所分离IMMC的纯度及细胞的活力十分重要。目 的探讨 1) 影响IMMC纯化及细胞活力的因素和最佳条件;2) SP、SST、VIP等胃肠多肽对离体大鼠IMMC释放组胺及脱颗粒的影响;3)MOF时IMMC活性的变化,从粘膜免疫的角度探讨MOF的病理生理机制;4) P物质(substance P, S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T)、肠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 在MOF状态下对IMMC 活性的调节以及对MOF发展的影响,从粘膜免疫<WP=5>的角度理解MOF的病理生理机制;5)IMMC上是否具有SST和VIP受体mRNA表达,以确定这些胃肠多肽调节IMMC功能的分子机制方 法1、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纯化正常大鼠IMMC;2、荧光法测定IMMC细胞内、外及外周血组胺;3、用透射电镜观察IMMC超微结构;4、用酵母多糖腹腔注射,制作大鼠MOF模型;5、用TNF-( ELISA试剂盒测定外周血和大鼠肠道TNF-(水平;6、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小肠、肝脏、肾脏和肺脏的组织学改变;7、采用RT-PCR方法检测IMMC上SST和VIP受体的mRNA表达。结 果1、IMMC纯化的最佳条件是:在30%+80%percoll密度梯度中,pH7.4,2~10(C ,渗透压250~300mosmol/Kg ,离心速度2700~3000转/分。在这些条件下,IMMC纯化率可达70%左右,组胺自然释放率为24.8%,细胞能保持良好的活力及超微结构。2、体外实验中,SP促进大鼠IMMC组胺释放,其效应与SP浓度呈正相关,r=0.983, P<0.01。SP可使IMMC内组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SST显著降低体外实验中IMMC组胺释放率,其效应与SST浓度呈负相关,r= -0.991, P<0.01。但IMMC内组胺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4、在体外实验浓度为1(10-5 ~1(10-8 mol/L 范围内,随VIP浓度降低,IMMC组胺释放率呈剂量相关性升高。但继续降低VIP浓度至1(10-9 mol/L时,IMMC组胺释放率降低至自然分泌状态,随着VIP浓度的继续降低,组胺释放无明显变化。5、大鼠MOF模型建立成功,MOF时大鼠小肠、肝、肾、肺等在病理形态上出现广泛急性炎症改变,功能明显受损。6、MOF时小肠局部组胺浓度(8.67(1.16 ng/克蛋白)比正常组(11.63(1.97 ng/克蛋白)明显降低,P (0.01;外周血组胺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小肠局部<WP=6>TNF-(浓度较正常明显升高(15.68(1.81 vs 3.18(0.72 pg/克蛋白),P (0.01;外周血TNF-(浓度亦较正常明显升高(12.83(1.10 vs 0 pg/ml),P (0.01。7、MOF时小肠IMMC数量较正常增加约2倍,出现明显的脱颗粒形态学改变,IMMC的超微结构变化与MOF病理变化一致;MOF恢复期上述指标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差别。8、与MOF对照组相比,SP加重MOF大鼠各重要脏器组织学炎症,ALT升高40%~50%、Cr升高45%~50%,PO2降低约40%,各重要器官功能均明显恶化;大鼠IMMC胞浆颗粒数量进一步减少,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的空泡更大、更多,伴肠道组胺及TNF-(释放增加。9、以20pmol/g体重SST静脉输注后,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器官功能得到明显改善,ALT下降53%、Cr下降60%、PO2升高50%;IMMC脱颗粒现象明显减轻,伴随小肠组胺由8.60(0.50ng/g蛋白升高至14.50(1.08ng/g蛋白,P(0.01。SST剂量降低至0.2pmol/g体重后,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器官功能无改善。10、以0.2 pmol/g体重的VIP静脉滴注后,MOF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IMMC趋于稳定,伴肠道组胺及TNF-(释放减少。增大VIP剂量(20 pmol/g体重)后,MOF大鼠各重要器官组织学及功能损伤明显加重,IMMC脱颗粒现象更明显,伴肠道组胺及TNF-(释放增加。11、IMMC表达了SSTR-1及VIPR-2 mRNA。结 论1、三种胃肠多肽在体外可影响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