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GF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探讨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2001年至2009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的4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蜡块标本,对所有入组病例进行随访。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灶PlGF的表达和MVD。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列联表资料及四个表资料的χ2检验。生存曲线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在49例患者中,26例呈PlGF低表达,23例呈PlGF高表达,高表达率为46.9%。MVD均值为36.7±8.2,27例(55.1%)呈高表达,22例(44.9%)呈低表达。PlGF表达水平与MVD值显著相关(P<0.05)。PlGF的表达与患者转移灶大小,转移灶分布显著相关(P<0.05)。MVD与结直肠肝转移时间间隔、转移灶大小显著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lGF和MVD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lGF在结直肠肝转移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显著相关,提示其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PlGF,MVD可作为能被检测的标志物有助于结直肠肝转移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干预PlGF的生成及其作用环节或破坏其受体可抑制结直肠肝转移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可能成为改善肿瘤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设备越来越多地朝着大规模,复杂、高速、重型、连续、集成以及先进等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机械零件,结构复
杨绛先生在2010年给《洗澡》写了个续篇:《洗澡之后》。《洗澡》需要一个续篇吗?想来倒确实是可以有的。虽然五十年代初针对知识分子的“洗澡”运动告一段落,但几个主人公的人生
本文对中央红军长征通过云南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
后现代教育理论以其敢于反思、勇于批判的态度,反中心、反英雄、崇尚平等、多元、开放的思维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我国当代职业院校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舆论导向。本文
目的:探讨护理应激与工作枯竭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一家大型综合医院370名护士的工作应激源、工作枯竭感和应对方式。结果:(1)工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快,并且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经济中所占比例都不小,其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中小企
华电国际文档服务器系统文档多年来一直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各单位在访问时从远程(专线方式,一般为4Mb)上传、下载文档。随着用户数的增加、数据量的膨胀,异地用户在操作较大的
<正> D-二聚体(D-dimer,DD)是已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应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中的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及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可作为体
会议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其突出价值在于"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此价值理念和保护要求下,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或利用,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