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生成过程的研究——基于H高中R班课堂观察的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班级文化研究成果,多数以理论阐释为主,对班级文化的生成过程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立足班级文化的生成过程,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深入班级文化生成的实际情境,参与班级各类文化活动,多角度理解班级文化的生成过程。对班级文化生成过程的分析表明,班级文化生成过程是班级的群体化过程、是班级文化主体间的价值整合过程,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而生成以共同体为主体特征的班级文化,则是班级师生的理想与追求。  本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绪论部分。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意义以及现状,界定相关概念。通过对国内外班级文化研究和课堂观察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从而确立研究的创新点和切入点。  第一部分是整体研究设计。阐述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介绍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运用过程性的分析框架,分析班级文化生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部分是结论与分析。即在案例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生成过程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揭示班级文化生成过程的是班级的群体化过程、是班级文化主体间的价值整合过程、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此外,还分析了影响上述过程的诸多因素。  第三部分是研究建议。根据班级文化生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文化主体间的价值冲突以及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一是要培养班主任的文化自觉意识,二是要重视班主任文化观念的更新,三是要班主任有意识的协调班级中的文化对立取向。  第四部分为结语,即对班级文化生成形态的理想展望。提出用共同体的班级文化生成观,来替代主导性的班级文化塑造观。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民工潮”的风起云涌,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较,如今那些出生于80后的农民工,也就是所谓的“新生代农
由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美国的经济,也影响了美国的教育。2010年3月,美国教育部发布了《改革蓝图——的重新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
压力会引起人们生理、行为、情绪和认知各方面的反应。长久以来,“斗争或逃跑”(fightorflight)被认为是人类最典型的的压力反应,以往的实验研究绝大部分是以男性(雄性)为主,很
舒新城(1893-1960),湖南溆浦县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和辞书编纂家。舒新城一生阅历丰富,在多个领域均有不凡建树。在教育实验领域,舒新城于20世纪20年代试行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