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定位技术是实现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关键技术之一。视觉SLAM是一种同时完成定位与地图构建的技术,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研究。针对视觉SLAM在一些室内场景无法有效定位的问题,通常借助自身算法框架的冗余性完成重定位。但是该方法导致了定位实时性的下降,当机器人快速移动时,这种影响尤其明显。为了避免冗余的算法框架对视觉SLAM定位实时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引入IMU来辅助视觉SLAM,实现多种工况下机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位技术是实现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关键技术之一。视觉SLAM是一种同时完成定位与地图构建的技术,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研究。针对视觉SLAM在一些室内场景无法有效定位的问题,通常借助自身算法框架的冗余性完成重定位。但是该方法导致了定位实时性的下降,当机器人快速移动时,这种影响尤其明显。为了避免冗余的算法框架对视觉SLAM定位实时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引入IMU来辅助视觉SLAM,实现多种工况下机器人的完全定位。论文中采用具有双目相机和惯性传感器的S1030-IR传感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S1030-IR传感器中双目相机进行标定;对IMU传感器的随机误差进行标定;最后对双目相机和IMU传感器进行联合标定。(2)提出了一种双目视觉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双线程建立轻量化框架:其中,跟踪线程实现改进的双目视觉里程计算法;局部地图线程主要完成双目视觉里程计的后端优化,并获得优化后的关键帧的相机位姿和地图路标点坐标。(3)改进双目视觉里程计算法:针对提取的Oriented FAST关键点出现密集分布问题,给出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均匀化处理。为了消除立体视觉中暴力匹配算法导致的错误匹配,本文利用RANSAC算法进行估计最佳的单应性矩阵来去除错误匹配。最后采用EPNP运动估计算法,对相邻帧跟踪过程的3D-2D运动估计问题进行求解,进而得到当前帧的机器人位姿。(4)双目视觉里程计的后端优化:首先给出了关键帧的挑选策略,关键帧的相机位姿和地图路标点坐标的联合优化问题是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用图优化的方法进行了求解。然后提出了2种IMU辅助双目视觉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的方案。分析了相机坐标系和IMU坐标系在三个关键时刻的空间关系,推导并建立了对应于2种方案的IMU运动学模型,解决了机器人在双目视觉定位方法无法定位时的定位问题。(5)利用公开数据集进行双目视觉定位方法测试,结果表明,理想情况下双目视觉定位方法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良好的实时性,但是在某些场景会出现定位失效问题。基于本文建立的IMU运动学模型,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了IMU的位置估计和姿态估计,实验结果证明了其姿态估计更适合于辅助双目视觉定位方法。在变化纹理的室内场景开展实验,IMU姿态估计辅助双目视觉定位方法完成了重定位。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故障诊断技术作为PHM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机械设备智能维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旋转机械是最常见工业机械设备,准确可靠地对其作出监测诊断,对于保障设备运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及节省维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旋转机械中的滚动轴承和齿轮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以深度学习技术作为核心研究方法,基于现有方法的不足,从卷积神经网络、全卷积降噪自编码
从2021年以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港务分公司(以下简称"二公司")党委面对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认真研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创新思路,探索方法,大胆实践,加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氛围。
当今,履带式作战车辆层出不穷。针对履带车辆的传统路障多为固定形式,且需要提前布设。为应对现今履带式车辆,阻拦其移动,本论文对可变形多面体路障机器人进行研究。目的是提升反履带式车辆装置的灵活性,升级反履带式车辆装置的功能。首先对履带车辆以及传统阻拦履带的设施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式路障设施的机理,了解多面体机器人的相关研究进展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多面体作为基本构型的可变形多面体路障机器人。分析
随着足式机器人多年的快速发展,足式载运平台在多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比于轮式和履带式等传统移动方式,足式机器人在山地环境、物流运输、教育娱乐和星球探测等场景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闭链多足机器人与串联多足机器人相比具有少驱动数目、高运转频率和突出的负载能力等特性,但因为其足端轨迹的单一、地形适应性差,限制了闭链多足机器人的多场景应用。因此,以研制适用于多场景多轨迹的足式机构为目标,优化突
纳米机械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体积小等优点,在生物、化学传感器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微悬臂梁光波导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纳米机械传感技术,其将机械力学中的悬臂梁结构与光波导技术结合。当悬臂梁在静态模式下表面受力时,偏转挠度改变会使悬臂梁光波导与输出波导间的光耦合功率发生变化,通过结构的输出光功率变化可以实现对悬臂梁偏转的高灵敏度检测。这种检测技术不仅具备纳米机械传感中已有的灵敏度高、体积小等优点,相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机械特别是大型旋转机械的正常有序运行,对工业生产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滚动轴承是许多大型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旋转机械的长期安全运行与滚动轴承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针对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时代以来,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处理过程,已经无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由于可以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的优势,深度学习在机械故障诊断
人脸聚类是利用未标记人脸数据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脸数据库构建、人脸图像标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人脸聚类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所采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和聚类算法设计这两方面的影响。随着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深度面部模型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人脸特征提取方式。现有多数人脸聚类算法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的,聚类规则采用相似性度量,但卷积神经网络更适合处理欧式空间的数据,因此,如何有效学习到不同簇
随着数据通信业务量的指数级增长,人们对高速无线技术的带宽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云无线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前传链路的容量受限问题难以忽视,为降低数据存储对带宽的需求,本文将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应用到C-RAN前传受限链路,并进行射频拉远端和基带处理池功能分配,减少了C-RAN前传链路负载,提升了传输信号的恢复精
近些年来,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编队、人造卫星等领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目前,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主要包括一致性控制、编队控制和包含控制等,在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拓扑图来表示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智能体系统的通信拓扑大多被假设为固定拓扑,而考虑到多智能体系统所处操作环境的复杂性,智能体之间的
实际工程系统往往都设有物理安全边界,例如流水线工业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电力系统,高铁系统等,运行过程中系统自身状态受物理边界严格约束,以确保长期稳定可靠运行。一旦这样的物理约束装置被忽略或发生故障,系统就面临超界运行风险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随着工业生产复杂化,相应的生产装置和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日益凸显,系统参数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系统控制器设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的非线性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