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河东地区作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由于受到统治者特殊的重视与偏爱,经济文化发展很快,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这一时期河东地区的自然观呈现出保守与创新相杂、“天人感应”与“天人不相预”共存的局面。在李唐王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河东文人层出不穷,其中柳宗元、王勃、白居易、王昌龄、王维等文学家对唐代思想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河东地区的自然观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整个思想领域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同时又对我国古代唯物自然观传统有所突破。本文将对唐代河东地区的自然观进行系统的研究,全面展示唐代河东文人的自然图景,并从中挖掘对现代具有启示意义的生态自然思想。本课题的研究既采用本学科固有的方法,同时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方法上会对同类课题的研究有启发意义。本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山西科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山西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补充的作用。论文的写作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据,在采用科学思想史学科中实证的方法同时,结合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网和山西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本文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唐以前河东文人自然观概述。概述该地区由于地域及历史的影响所形成的无神唯物的自然观传统,并对唐以前河东地区具有代表型的人物尸子、荀子、韩非子、裴頠和孙盛的思想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唐代河东文人对祥瑞的态度。祥瑞观念是“天人感应”观念的产物,唐代祥瑞观念的复兴发端于河东,河东文人在唐朝前期对这一观念也以表奏等形式进行附和。但随着唐王朝统治者执政思想的转变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祥瑞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这一时期,河东思想家对祥瑞及其他迷信观念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也是后来祥瑞观念衰落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唐代河东文人笔下的自然——从天人合一到生态自然。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河东文人深受儒学熏陶,在自然观中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天人合一”的成分。而孕育于“天人合一”中的生态自然观念对生态遭到极大破坏的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四部分,唐代河东杰出思想家——柳宗元的唯物自然观。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柳宗元思想成熟期的自然观。文中以回答“天”的性质、“天”是由什么构成的、其构成方式是怎样的三个问题,具体探讨了柳宗元“惟元气存”的元气一元论思想;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个方面对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的天人观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