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确定小儿平稳拔除喉罩时七氟醚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本研究已取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并与患儿家属及其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拟行择期短小手术的患儿28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级,年龄1~5岁。有气道发育异常、气道相关疾病病史、先天性心肺疾病史、贫血、四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术前24 h内应用镇静或镇痛药物史、恶性高热家族史、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病史的患儿不纳入本研究。术前1天访视患儿,嘱麻醉前6小时禁食配方奶、4小时禁食母乳、2小时禁饮水,且均不使用术前用药。患儿在病房内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后由父母陪同进入麻醉准备室,给予患儿静脉注射丙泊酚(含少量利多卡因)1.5~2 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后进入手术室。常规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心电图(ECG)、心率(HR)、无创动脉血压(NIBP),滴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使用浓度为8%的七氟醚和100%的氧气预充呼吸回路,用面罩紧闭患儿口鼻,患儿入睡后,根据其体动反应将七氟醚浓度在3%~5%之间进行调整,根据手术需要适当给予肌松药,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下颌松弛后置入喉罩,喉罩置入前用丁卡因胶浆涂抹喉罩表面。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连接气体采集管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呼气末七氟醚浓度(end tidal sevoflurane concentration,ETsev),维持PETCO2在35~45 mm Hg。并使用电子升温毯保温和一次性温度探头监测咽温(T),维持体温在36.0~37.0℃(一般手术室室温24°C左右)。麻醉维持采用吸入2.5%~3.5%七氟醚﹢50%氧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输注瑞芬太尼,维持七氟醚在目标浓度至少10 min(使肺泡-血液-脑中的七氟醚浓度达到平衡,使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尽量接近其肺泡气浓度),患儿自主呼吸>6 ml/kg、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为35~45 mm Hg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轻微上抬后拔除喉罩,改为面罩吸氧,氧流量为5 L/min,浓度为100%。观察5 min左右,若无气道相关并发症,则将患儿转送到麻醉恢复室(PACU)继续观察,待患儿清醒、定向力恢复且达到PACU出室标准后,将患儿送回病房。呼气末七氟醚的浓度采用Dixon’s up-and-down方法确定,第一例患儿手术结束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设定为1%,若拔出喉罩时,患者出现咳嗽、咬管、肢体活动等反应,下一例患儿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则上调一个梯度,即上调0.1%;若拔出喉罩时,患儿未发生体动反应,下一例患儿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就下调一个梯度。拔除喉罩时“体动”的定义为拔除喉罩即刻或1分钟之内,患儿出现咳嗽、屏气、咬管、牙关紧闭、躁动、喉痉挛、脉搏血氧饱和度<90%。拔除喉罩后“无体动”的定义是未发生上述反应。喉罩的置入和拔除均由同一名操作熟练的麻醉医生完成。而对于患儿是否发生“体动”反应的判断,应该由3名对本研究的试验设计和目的毫不知情的独立观察者进行定义,如果有至少2名观察者认为发生了“体动”,则认为有“体动”发生,否则认为无“体动”发生。结果:按有无“体动”反应将所纳入的28例患儿分为两组。1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拔除喉罩前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Sp O2、拔除喉罩后即刻的心率、呼吸频率、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入PACU时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Sp O2、拔出喉罩-睁眼时间(T1)、拔出喉罩-完全苏醒时间(T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拔除喉罩后即刻两组患儿的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小儿平稳拔除喉罩时七氟醚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59%,其95%的可信区间为(0.55~0.63%)。结论:在使用地佐辛超前镇痛的情况下,小儿平稳拔除喉罩时七氟醚的半数有效浓度是0.59%,95%可信区间为(0.5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