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人合一之生态意义争论的反思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o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天人合一”是否具有生态意义,学者们始终争论不休。一些学者以大量论据从多个角度来论证“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力图将“天人合一”诠释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另一些学者认为“天人合一”的重点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在人伦礼教,目的是借“天”的威严构建道德体系并维护封建帝王统治。故此,这些学者主张对“天人合一”所谓的生态意义持谨慎、怀疑的态度。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们从语义学、思想史、研究取向等方面的质疑虽然有理有据,但不足以彻底否定“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比如,有学者以生态灾难的现实存在来否定“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这就忽略了另外一种可能,即正是因为“天人合一”思想式微,生态破坏才大行其道。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们以解读经典、引用古代法制等方式捍卫“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不过,因部分内容的逻辑链条不够清晰或缺乏充分的论证,导致很多生态思想与“天人合一”之间的联系不直观,有过度解读之嫌。当然,有些内容也确实体现出“天人合一”对保护生态的潜在贡献,如提升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树立哲学整体观等等。为避免理论的华而不实,本文还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放在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治理生态的实践环境下来分析、明确其现实作用。此外,本文还借“天人合一”其它内涵对生态的积极贡献来说明“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有可能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得以体现。最终,本文初步明确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与现实作用:“天人合一”有可能通过提升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树立哲学整体观、以修身来完善人们的精神境界尤其是道德修养等方式来影响与改变现代人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期从根本上约束、指导人类的行为。最终阻止环境继续遭到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愈”,帮助有可能得以重生的生态环境尽量再现原貌,并为人工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同时,“天人合一”的生态意义对生态学中专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领域有可能给予理论上的贡献或启发,并有可能为人类继续探索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武术教学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活动,对学生身心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通过武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武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探讨,旨在深入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引起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已逐渐被人类正视,环境治理与保护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防止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
对复合薄膜法进行了改进,将人工粒子通过干燥器去除水蒸汽的水利影响,采集在镀有硝酸灵的膜片上。用真空镀地镀上氯化钡薄膜。用该法采集了高湿度下的大气粒子,对硫酸根和硝酸根
“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是指在特定土壤发生学条件(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下,土壤中某一元素浓度随土壤发育、演化过程而发生自然变化的规律;与土壤特定元素的“背景
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量化-质化两种方法的争论影响深远,争执起源于不同学术传统对科学的界定。国内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关注到了这场持久的争论,但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分裂和对立。
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区常用的塑料地膜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发芽率,芽长根长及幼苗抗氧化酶系的影响以探明塑料地膜的毒性。结果显示500~2 500 mg.kg-1两种质量分数的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并进行术后观察,根据不同的表现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5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