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环境在逐步的恶化以及资源的使用面临枯竭,因此,要加强生态保护观念和健康消费观念,提倡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其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农业大省,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在通过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措施的作用,中国粮食产量在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发展趋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低碳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在中国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现有的自然亥赋条件较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现实情况下,要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改变粮食生产因普遍的环境污染而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粮食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生产方式转变,就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粮食增长方式,实现其农业低碳化发展是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本文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化肥、农膜、农药、农用柴油使用以及播种、翻耕等行为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度,进而得到粮食主产区碳排放量的综合情况,我们发现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省市之间碳排放的增长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2)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农业碳生产率,并将粮食主产区增长源泉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并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分别对农业碳生产率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碳生产率增长的特征,发现中国主要粮食生产区的农业碳生产率的增长呈现波动状态,不论从时间上来看还是空间上来看其增长源泉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根据相关理论选取区域经济条件、农作物受灾程度、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六个因素,采用STIRPAT模型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从而通过分位数回归对所测度出的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对农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分位点上呈现出不同的抑制或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因素结果不显著对农业碳生产率并未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4)依据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提出相应的促进粮食主产区各省市碳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以帮助该区域更好地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活动,维持地域生态平衡,缓解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