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001)斜切表面Er纳米结构及Si原子的影响作用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enku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纳米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及在电子、光电子和磁性器件上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制备纳米结构的方法之一便是自组装生长法,它能够更快、更好地制备出比常规的平版刻蚀技术更小的纳米结构。 几年以前,人们就发现稀土金属在Si(001)表面可以通过自组装生长获得纳米结构。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将稀土金属沉积到Si(001)衬底上然后在300~900~C之间退火便可获得稀土金属硅化物纳米结构。稀土金属原子可与Si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化物,这个反应甚至在室温下就可以进行,但比较缓慢。退火温度高于临界值400℃时,在Si表面就会形成Er硅化物的稳定相。那么对于硅化物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稀土金属原子、Si 原子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这不仅是科学界关注的问题,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控制纳米结构的尺寸、内部晶化结构及表面分布也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稀土金属Er在Si(001)-4°斜切表面纳米结构的生长规律。我们发现,Er 覆盖度、退火温度、退火时间等对其纳米结构的形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应于不同的退火温度,有不同形状和晶化结构的纳米体系在表面上形成。Er 覆盖度为0.85ML 时,在600~650℃和730~750℃退火温度下,纳米线和正方形纳米岛会分别在表面上出现。在600~650℃条件下退火,低覆盖度(0.07ML~1.14ML)时形成纳米线,而在高覆盖度(2.00ML~2.86ML)时则形成长方形纳米岛。高覆盖度常导致高密度的初始成核,并可能在纳米线中引入缺陷,从而使纳米线变短变宽。在纳米线生长的末阶段,长的纳米线继续长长而短的纳米线减少,出现了成熟化的现象,这个过程也受到应变和纳米线之间的合并所影响。 为了进一步研究Si 在Er纳米体系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向衬底沉积Er的过程中加入Si的蒸发,并采取了不同的生长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向衬底蒸发的Si原子主要影响纳米结构生长的初始阶段,可增加表面的硅化铒凝聚核,从而延缓了纳米线变成正方纳米岛的生长过程,并且使Si衬底保留了清洁Si(001)面的台阶形貌。
其他文献
本征ZnO是一种高阻半导体,掺杂Al后的ZAO(ZnO:Al)电阻率大大降低。ZnO及其ZAO薄膜是光学透明薄膜,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在太阳能电池、压电器件、液晶显示、反射热镜、紫外与红外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普通百姓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由传统方式转为了通过网络接受信息新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之中,普通百姓却获得了许多的方便和实
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以SiO和单晶Si为靶材,在P型Si和不锈钢基底上制备出一系列的SiO薄膜样品。基于金相显微照片、原子力显微图像、Alpha-step台阶测厚仪和绝缘耐压测试
近十年THz领域主要的研究目标是研制出小型化、高功率、并能在室温下工作的THz器件。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是利用纳米结构各种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能,目前已经实现THz辐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