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含氮杂环配位聚合物(配合物)和Mo(W)/S/Cu(Ag)原子簇化合物(簇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采用常温液相扩散法制备了两个零维配合物(1,2),两个W/S/Cu簇合物(3,5)和一个一维Mo/S/Ag簇合物(7);采用溶剂热一步合成法制备了一个三维W/S/Cu簇合物(4);采用低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一个零维W/S/Mn化合物(6)。最后还研究了1-7的荧光性能。分别如下: (1){[Cu(SCN)(NO3)bpp][Cu(SCN)(DMF)bpp]·NO3}(bpp=2,6-二(苯并咪唑-2)吡啶;DMF=N,N-二甲基甲酰胺) (2){[MnCl2bpp]·DMF} (3){[WS4Cu4(CN)2]}n (4){[WS4Cu4(CN)3][Na(DMF)6]·MeCN}n(MeCN=乙腈) (5){[Et4N]2[WS4Cu3I4]} (6){[WS4]2[Mn0.5(DMSO)3]4}(DMSO=二甲亚砜) (7){[(MoS4)4Ag5][Nd(DMF)8]}n 1.采用液相扩散法,将刚性三齿含氮杂环V型配体(bpp)与过渡金属化合物(Cu(NO3)2,MnCl2)反应合成了两个零维配合物1和2。通过配体bpp和SCN-与过渡金属原子的五配位方式成功得到含混合铜、锰离子的新颖配合物,并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2.探讨了多齿刚性含氮配体的存在对簇合物结构的影响。采用三种方法合成了四种不同晶体结构的簇合物。通过与文献比较可知,虽然配体喹喔啉并未作为有机配体参加配位,但是仍然对簇合物结构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使用溶剂热一步合成法制备的三维簇合物4,与采用液相扩散法合成3相比,虽然原料种类和配比一致,却获得了完全不同的结构。溶剂热的极端实验条件使得Cu与CN-桥联配体的配位能力增强,4比3多配位了一个CN-桥联配体。簇合物5是采用液相扩散法合成的,不对称单元是由[Et4N]+阳离子和[WS4Cu3I4]-阴离子簇单元组成,Cu-I的键长发生变化;化合物6则是使用低温固相合成法合成的,可能是因为配体存在的缘故,并未合成想要的W/S/Mn簇合物,而是直接以[WS4]2-作为阴离子,[Mn0.5(DMSO)3]+作为平衡阳离子组成了不对称单元。对这四种簇合物全部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X-单晶衍射的表征和荧光性能的研究。 3.探讨不同金属阳离子对簇合物结构的影响,以AgI为银源,在大型平衡阳离子的调控下合成了一个直链型Mo/S/Ag簇合物7。该大型平衡阳离子[Nd(DMF)8]3+是通过使用中性溶剂DMF和三价稀土阳离子Nd3+以8∶1的比例进行配位而成的。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X-单晶衍射的表征和荧光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