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08—2010年度分别以66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分别以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表示)从低到高分为低、中、高三种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低、中、高三种氮素利用率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不同氮素利用率类型油菜品种的生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含量、氮素总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差异。研究结果对氮高效品种的筛选和培育以及合理栽培措施的制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2009和2010年高、中、低三种氮素吸收量类型的品种数分别为20个和10个、34个和29个、12个和27个;高、中、低三种氮素利用率类型的品种数分别为22个和9个、31个和34个、13个和23个2.不同氮素积累量类型间各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差异较大,高氮素积累量类型各品种的氮素积累量分别比中和低氮素积累量类型高7.56%-8.63%和16.20%-17.32%;但不同氮素积累量类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极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到1%。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间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也较大,高氮素利用率类型各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中和低氮素利用率类型高14.51%~16.54%和7.33%-7.43%;但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间氮素吸收量差异也很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在3%以内。将不同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量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进行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见高氮素吸收量类型的油菜品种并不一定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就低,同样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油菜品种对氮素的吸收量并不一定就少,因此也有可能选择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高的油菜品种。3.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间各品种的茎枝干重、果壳干重、籽粒干重以及全株总干重都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类型间各品种的茎枝干重、果壳干重和全株总干重与氮素利用率相关不显著,而籽粒干重与氮素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4.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氮素吸收量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与氮素吸收量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单位面积上的角果数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各氮素利用率类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每角粒数与氮素利用率2009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2010年差异不显著;千粒重与氮素利用率间也没有显著差异。5.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茎枝氮素含量、果壳氮素含量、籽粒氮素含量以及全株氮素含量随氮素吸收量的增加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茎枝和籽粒氮素含量与氮素吸收量之间相关不显著;果壳和全株氮素含量与氮素吸收量2009年相关不显著,而2010年相关显著。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各器官以及全株的氮素含量与氮素利用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成熟期茎枝、果壳和籽粒中的氮素总量都随全株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茎枝氮素总量和果壳氮素总量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减小的趋势,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而籽粒氮素总量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吸收量油菜品种的茎枝、果壳和籽粒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吸收量增加而变化的幅度很小,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利用率油菜品种茎枝和果壳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减小趋势,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但籽粒氮素总量占全株氮素总量的百分比随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两年相关也均达极显著水平。6.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率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对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并且大小相近,说明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对油菜籽粒产量的影响都较大。本研究结果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高产品种其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高,也并不是所有的低产品种其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都低。但是,油菜要获得高产其氮素吸收量一般要达到高或中,氮素利用率一般也要达到高或中,其中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一个高另一个中的油菜品种较易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