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学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乡”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出走”与“回归”的张力中。“家乡”是现实地理存在与精神文化物的结合体,又是人类内在身份与外在身份的临界,同时呈现出个人即时感受与历史惯性积淀的双重折光。由“家乡”内涵的三重结构得到了“家乡”审美的特质:“原乡”与“梦乡”的双重审美原型、“追忆”与“梦想”的共同审美心理、从“距离”入手的审美方式。“家乡”内涵及其审美特性使得从“出走”与“回归”的张力研究“家乡”美学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从“家乡”的外部入手建立由“出走”、“客游”、“回归”构成的“在外”的“家乡”美学体系。“出走”唤醒了人们的家乡意识,为生存而被迫“出走”或是为自由而选择“出走”,决定着不同的“家乡”意识,而这些不同的“家乡意识”又形成了不同的“家乡形象”。“客游”则在“追忆”与“想象”中实现“家乡”与“他乡”时空距离的超越。“还乡”与“寻乡”作为不同的“回归”方式,都根源于我们对“家乡”的归属感。东方与西方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分野,在“家乡”原型及围绕“家乡”展开的“出走”与“回归”的行为模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围绕“根”型家乡,传统中国人进行着叶落归根式的“出走——回归”,在环形往复中渴望实现着人生的圆满。以“两希”作为文明起源的西方人则进行了“此岸”的出走与“彼岸”的回归,在射线行进中进行着对“岸”型家乡的追求。思考现代性语境下“家乡”的美学意义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在现代性的视野下,“家乡”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工业化和信息化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受到重大挑战。而人类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情感需要不仅没有因此丧失,反而更显迫切。如何重建我们的“家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命题。“新游牧时代”形容现代人类世界性游走的状况。现代“家乡”在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双重毁亡状态以及现代人无乡可返的精神窘境,急需“家乡”的审美重建。从“出走”与“回归”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入手,这一难题将不再那么棘手。
其他文献
应用Anycasting软件对车用曲轴进行充型与凝固过程数值模拟,预先发现其充型和凝固缺陷,以调整铸造方案,保证曲轴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Anycasting software was used to simu
潇洒,是一种审美精神。“潇洒”,亦作“萧洒”,“萧洒”最早出现是在《世说新语》之中,而“潇洒”始现则是在《世说新语笺疏》之中。这些最早的文字记载显示出潇洒是一种富有
2006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旨在利用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吸收当代学术研究的新发现和新结论,以求通过整理形成一个体例统
作为加拿大华文文学的翘楚,张翎的写作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彼岸和故乡的距离使她能够站在一个更合适的位置回望故乡,思考故乡的人和事。在张翎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