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过去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的常见病,亚太地区此病的发病率及患病率较低。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IBD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了变化,在曾经的低发地区其发病率进行性上升,且其中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减少。这些变化可能对进一步了解此疾病和对其做出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为了明确疾病的要点,了解其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和确定其危险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十年以来发病率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患病比例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1997至2008年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5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480例,克罗恩病372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UC患者男女比率为1.15∶1,CD男女比率为1.35∶1,UC及CD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CD发病年龄较轻,与UC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职业方面UC患者以农民和工人为主,CD患者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UC和CD患者均主要居住在城镇。十年来IBD患病者增加,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值上升,其中UC及CD的病患数均增加,且CD与UC的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UC及CD治疗均以内科为主,较之UC,CD更常结合外科治疗,而十年来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在UC及CD患者中所占比重均呈减少趋势,其中以CD减少明显。结论:10年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展,IBD的患病率增加,其中CD的患病比例上升显著。治疗上UC及CD均以内科治疗为主,CD更多的需要结合外科治疗,近十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保守治疗的进展完善,外科手术在IBD的治疗上地位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