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金融学在以理性人为假设的前提下发展出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它们通常假定:人是理性的,对市场信息能进行充分的识别,并以此指导投资决策,实现效用最大化。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1976)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存在着种种认知偏差,如代表性、可得性和锚定调整,它们会导致一些系统性的错误,这说明理性人的假设有时候是难以成立的。并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证券市场异象被发现,比如反转效应和动量效应、规模效应、一月效应,这些市场异象的长期普遍存在表明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石不再坚固。由此行为金融学开始了快速的发展,行为金融学将人们的心理因素、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融入金融学中,考察非理性人或有限理性的个体如何做出经济决策。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频繁剧烈波的特点,投资者缺乏经验,很容易受到各种认知和心理偏差的影响,并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因此对投资者可能表现出的偏差进行研究并找到规律,可以有效规避这些偏差,以此提高投资收益率。本文以我国大学生投资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个群体是否存在认知偏差、心理及行为偏差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投资者存在着代表性启发式偏差、锚定与调整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还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启发式偏差,该群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其次,他们也存在着心理偏差与偏好,但与一般大众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相反他们对自己的投资水平感到一定程度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大学生投资者表现出明显的事后聪明式偏差、损失厌恶,只具有轻微的熟悉偏好,也有证实偏差的倾向。再者,大学生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存在着处置效应,但他们的羊群行为并不明显。最后本文在检验结论的基础上,对于投资者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心理及行为偏差以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度,提出了应采用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