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盐碱土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盐碱土的形成机制和改良研究进展,及其耕作措施的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别从水田和旱田两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了土壤盐碱性带来的不同生产障碍,揭示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盐碱土最优改良方法并加以实施。利用田间小区试验模拟深松耕作,研究了等距开槽结合施用石膏对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等距开槽(20-40cm心土层开槽,槽间距1m)能有效降低开槽点的土壤紧实度,对槽间土壤紧实度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且与对照(不开槽)紧实度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等距开槽必须结合石膏才能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加石膏和未加石膏处理的pH和碱化度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而电导率值在处理前后差异不显著,开槽松土处理对槽内土壤化学性质改善效果不明显;磷石膏与脱硫石膏在改土效果上差异不显著,石膏配合开槽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状况,且对槽间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深松模拟试验,利用EM38分析土壤盐碱性的空间分布差异,采用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磷石膏对不同盐碱化程度的土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结果表明,全方位深松比凿式深松能降低土壤的水分蒸发能力;江水灌溉可以较好的改善土壤的保墒能力,磷石膏结合灌溉水的效果更好。耕作结合磷石膏对电导率的改变作用不明显,只对表层pH和ESP有较好的改良效果,可能是由于磷石膏溶解度差,被淋洗到下层的磷石膏较少,改善效果不明显。磷石膏能够促进小粘粒结合成大颗粒,从而降低粘粒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深松能促进更深层土壤的结构改善。从作物产量来看,仅有未加磷石膏的小区产量最低,其他小区均较大,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总之,磷石膏是改良土壤和作物增收的决定因素,深松是次要因素。水资源匮乏是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农业增产的瓶颈,高效利用水资源是解决盐碱地旱田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吉林西部半干旱区土壤耕性差等问题,研究了不同深松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对土壤物理性质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能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紧实度,增加耕层土壤水分,但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影响效果不明显;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凿式深松比全方位深松对犁底层的破坏作用更大,更能有效降低土壤紧实度,凿式深松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提高作用显著优于全方位深松,全方位深松在犁底层的饱和导水率比对照有显著提高;从作物来看,深松对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有显著作用,不同深松方式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从大到小依次是S60>SQ40>S40,对作物产量增加效果明显的耕作方式依次是SQ40>S60>S40。